“330抗郁行动”是世界双相障碍日(World Bipolar Day),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中国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联合发起的活动,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障碍,中国泛抑郁人数接近1亿,然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抑郁倾向,关注自身的精神健康行动,而选择这个话题进行分析,是基于重重社会压力之下,与抑郁症相关话题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已久,同时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通过这一公益社交活动简要分析网民是如何看待抑郁问题,以及“330抗郁行动”是如何传播社会影响力?
从该网络倡议活动的整体舆情热度来看,相关信息量自3月30日7时左右开始呈直线上升趋势,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话题设置#330抗郁行动#、#抑郁症与躁郁症有什么区别#等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和交流互动。而在话题影响力传播上,除了@头条新闻 @CCTV9纪录 等媒体账号主体积极进行话题的科普扩散传播,明星效应也是推动热度持续攀升的重要力量,在患抑郁症的群体中,明星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隐私曝光、网络暴力等多重因素加剧了明星这一职业的精神压力,明星发声对人们重视抑郁症问题有积极作用。包括导演高群书@他回精神病院了 、演员@宋茜 、演员@郭麒麟 、电竞女选手@Miss 、世界羽毛球冠军@林丹 、制片人@黄澜Ira 等爱心大使为这次行动联合发声,明星的号召力作用促使粉丝积极群体传播,相关博文转发过万。
相关话题传播内容主要体现在抑郁症和躁郁症的科普传播上,包含权威视频解读及图文传播覆盖话题热门榜,还有部分自媒体博主对抑郁症发表态度,如@再见吧抑郁症君 发布“与抑郁症患者沟通哪些雷不能踩”,@思想聚焦 从情感角度分析#抑郁症真正痊愈会是什么表现#,呼吁网友对抑郁症群体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有博主转发表示,不是你“想的太多”或者“想不开”。抑郁症不会自愈,可以通过治疗恢复,如果情绪方面出了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而躁郁症与抑郁症仅仅一字之差,但是患病群体和临床表现不一样,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狂躁症都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都需要对症治疗,抑郁症涉及面广、发生概率高,因素多样促使公众深入了解并重视该疾病。
而从受众的角度,显然看待“330抗郁行动”这类话题的视角有所不同,在网络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对消极、致郁系的抑郁症话题讨论频次要高于躁郁症,网民更加有代入感。主要言论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抑郁症原因指向引发网络共鸣
在这一话题,除了引起抑郁躁郁群体以外,其背后的原因成为网民讨论热点,部分网友归结于生活工作压力“少点996,多点工资,缓解百分之八十抑郁症”、“压力是导致情绪压抑的主要原因,压抑的久了,难免就会形成病”或通过戏谑方式表达“我的抑郁情绪来自于穷”、“内卷太严重,领导PUA,长这么大已经很艰难了,还饱受抑郁症折磨”...从网民言论中也不能发现,这类可以倾泻而出,吐槽生活压力的情绪成为大多数人共鸣,而屏幕之后或许还有更严重抑郁倾向的人默默的点个赞。
2、鼓励正确看待抑郁症
或许很多人看来不以为然的情绪问题其实是抑郁的倾向,言论浪潮中更主要的声量在于网络大V和部分网民积极参与,呼吁人们正确看待抑郁症和抑郁症群体,“真的很难很痛苦,希望别再被污名化和当梗取笑”“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这个病本身,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理解是最大的支持,关心躁郁/抑郁症群体,用善意与爱为世界增添色彩。
随着社交媒体这类带有情感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们信息茧房的形成,早在 2012 年 1 月,Facebook一项调查显示,快乐和悲伤不止会在人际传播中蔓延,这类情绪能够在社交网络上更持久得传播。当下越来越多人产生抑郁倾向与沉迷网络分不开,诸多社会话题下呈现出来的负面情绪容易形成群体感染,在连接的思维网络环境中继续蔓延。这一话题下,网民对于抑郁症不仅有强烈的代入感,同时也希望通过积极互动让更多人看到抑郁症潜在的风险。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可以通过多渠道接受多方面信息,加强人际交流互动打破思维局限性,抵御负面情绪。同时“局外人”在对待抑郁症/躁郁症时,可以不了解,但请别误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