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各种信息不断在网络中传播,据媒体报道,商圈和医院等场所每小时充个电就要 3-4元,酒吧夜店等则高达10元/小时,有的用户因为未及时归还,一天就花掉99元,等同于买了个充电宝。对于如此大幅度的价格上涨,相关企业以“缺钱”来回应:一来抢占市场花的巨额补贴需回本,二来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增加运营成本。面对共享充电宝的过高价格以及企业的相关回应,网民们纷纷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并针对这一问题表达看法。
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网络传播热度演化
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信息传播来看,3月28日,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开始形成,最初较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如看看新闻KNEWS、每日经济新闻、凤凰网财经等,这些媒体的合力曝光成功引爆了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传播热度,致使该事件的传播热度从3月28日10:00左右形成陡然攀升的状态。随着该事件的传播热度上升,关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讨论也逐渐形成多个讨论话题,如“共享充电宝10元1小时”、“隐性涨价,共享充电宝开始割‘韭菜’”、“共享服务价格到底有多任性”等话题在网络中不断引发讨论。3月28日下午关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新闻传播热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这期间有不少自媒体大V们针对此事纷纷扩散转发、发表意见,如@数码大腿 、@黑客师 、果仁儿科技 等相关领域内的自媒体博主们在传播此事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不少网友们的互动和转评。总体来看,关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新闻传播热度呈现出急速上升到下降趋势较缓的演化过程,最终在小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长尾讨论趋势,这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宝涨价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服务涨价现象的媒体报道倾向
早在前段时间,共享单车价格上涨就已经引发了一阵讨论,对于共享单车价格上涨,官方媒体央视就对此事发表过评论,称“集体价格上涨的背后,虽然有资本变现和资金回笼的压力,但是‘把割韭菜的镰刀’伸向消费者,割得太急,吃相实在有些不雅。存量博弈下,企业一味通过几家垄断格局下的频频涨价来赚用户的钱,不免有些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媒体报道的倾向态度不言而喻。而此次共享充电宝集体大幅涨价,也有不少媒体对相关商家、企业表现出指向性明显的负面态度,如看看新闻KNEWS就在报道中打脸企业“缺钱”的回应,通过分析当下共享充电宝代理模式来证明企业根本不亏,并不缺钱;而凤凰新闻旗下的财经天下周刊,就此事发表了一篇题为《用不起的充电宝,骑不起的自行车,共享经济“举起镰刀”》的较为深度的新闻报道,其中指出“当年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是被资本催熟的行业。它们习惯的,是烧钱补贴、抢夺线下流量的互联网玩法。高额补贴和‘低价’,成为它们吸引用户的法宝。但实际上,它们却并非真正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简单粗暴涨价背后的代价是损失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又是否是‘釜底抽薪’呢?”从这些新闻报道分析来看,媒体们大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对共享服务涨价进行表态。
网络舆论不满情绪明显,共享服务遭遇信任危机
对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事件,网络舆论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态度,网络负面情绪占比高达76%。从网民们的具体言论表达来看,“如此昂贵的充电费用显然是一种割韭菜的行为”、“先低价打入市场,挤走同行,再垄断市场,最后集体提价的管用套路”、“冲着它便宜方便才用,现在搞这么贵,还不如自己买一个”等网民评论充斥于网络之中;还有不少网民联系起以往共享单车的价格上涨,一并进行吐槽。由此可以看出,共享服务价格不断上涨是一种违背民意的商业行为,网民们首先从言论中作出了不为共享服务买单的表态,共享服务的舆论口碑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总体来看,对于共享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媒体和网民们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合意,两大舆论场态度一致,舆论倒逼力量也正在形成。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