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十年的网络新闻报道中,恶搞、造谣名人去世的新闻在国内外均频有发生,甚至常常闹出“你怎么证明你活着?”的笑话。网络谣言中伤的不仅仅是名人个体,也对网络环境产生了污染。相对于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科技改革和社交媒体发展,造谣名人去世的恶劣行径逐渐有了约束机制但网络空间中谣言仍屡禁不止,同时造谣名人去世的相关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流量社交价值成为部分网络账号追逐的热点。那么,当下网络环境中名人去世的谣言新闻传播轨迹经过了哪些渠道,相比以往有何传播特点?以下通过近期杨振宁被造谣去世进行简单分析。
杨振宁被造谣去世事件网络热度分析
从事件发展的整体传播趋势来看,该事件经过了较长的舆情发酵及议论期。3月19日前后,陆续有网友开始散布杨振宁于3月18日在北京去世的相关言论,该信息在社交网络博主圈影响慢慢扩散开来,3月20日上午8点多,社交平台上拥有近100万粉丝的博主@跑者子牛 发布博文称,“确认了,杨振宁先生确实已经离世”。网友多通过转发博文表达震惊、质疑情绪。舆情信息呈直线上升,3月20日,清华大学对该网络谣言辟谣,表示杨振宁先生身体健康,经过光明网、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该事件热度迅速上升。而通过这一事件,杨振宁先生以往新闻报道与生活趣事再度被搬上舆论舞台,同时造谣名人去世的话题也成为网友关切的议题。随后该博主道歉并删除博文,称将认真反省、检讨,并自罚停博至少三个月,热度持续至3月23日才慢慢消退。
名人被造谣去世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1、舆情突发性强,覆盖人群广
名人被造谣去世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没有什么征兆,公众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后往往陷入质疑恐慌、急于求证信息真实性的焦灼心态,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加速不实信息传播,滋生更多谣言。同时被造谣名人一般是拥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比如该事件中杨振宁先生是物理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在国内国际都享有盛名,其贡献和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史的重要符号,所以其去世的谣言信息一旦传出迅速覆盖广泛网民群体,成为新的舆论关注点。
2、网络大V忽略信息真实性,话语权滥用
从该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渠道来看,由于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发展,拓宽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网站如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还有部分短视频平台进行信息再加工传播。
其中高互动性、用户基数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仍然是网络谣言加速传播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在信息未经证实之前,部分猜忌言论、拼凑图文迅速蔓延,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力。尤以@跑者子牛 为典型的网络博主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先后多次发文,“杨振宁先生那条消息不确定。”、“今天犯了错误。”、“自禁七天,现在面壁去。”、“对于今日误传杨先生谣言,深感不安,牛(自称)需要认真反省及检讨。”滥用作为自媒体大V的网络话语权,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反复吸引公众注意,这一系列迷惑操作对杨振宁先生本人名誉造成侵权损失,同时操纵了部分受众渴求真相的心理和认知信息差,进一步激发网民与网络大V话语权之间的矛盾。
3、公众猎奇色彩加深,易导致舆论失焦
在名人被造谣逝世之后,在谣言满天飞的同时公众出于猎奇色彩倾向于从名人故事、以往新闻报道中获得情感宣泄,比如杨振宁先生在被造谣逝世之后,与其妻子翁帆之间的故事被部分营销号编造、杜撰文章事实等进行流量消费,像公众号文章中《杨振宁首谈与翁帆11年婚姻》等获得近百次转载,这种蹭名人热度吸引公众注意的粘贴复制报道易导致舆论失焦,形成对被造谣主体的二次负面舆情。
从该事件的发展来看,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中伤公众人物的案例,其恶劣影响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指责。侠客岛对此发表微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大家早已对网络造谣深恶痛绝,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加大网络造谣的打击力度,严惩造谣诽谤的行为。让造谣者付出代价,已成为共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对于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来说,更应谨言慎行。否则,正如网友所说的:如果“自罚三杯”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做什么?
针对突发性的造谣名人相关舆情,一方面是要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增加辟谣服务,借助舆情监测软件如鹰眼速读网及时发现网络谣言苗头,了解掌握舆情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大v及普通网民在关注信息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