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北京市延庆区,3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字的行为被网友与相关媒体曝光,现场视频流出后,引起许多网民关注,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进行了跟进。针对这一旅游不文明现象,舆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与斥责态度。
舆情传播演化
根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对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进行分析,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刻字事件最初是21日下午由同行游客将拍摄到的视频上传网络,之后北京日报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对此事件进行了曝光,同日晚间20时许,视频博主@香港胡迪警长 将视频转载至主流社交平台,并对此表态评论“一边宣传要保护文物,一边却在破坏,文明游览就这么难嘛”,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凌晨时分,八达岭长城官方账号发布情况通报,公布了3名游客刻画行为的详情且表示已经启动执法程序并向有关执法部门报案。22日上午,头条新闻、沸点新闻等主流媒体对事件以及八达岭长城回应做了转载报道。从平台传播方面,上午同时段内,事件相关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资讯门户网站上都进行了更新发布,各方消息的密集播报也使舆情热度于22日9时达到最高。午间时分延庆警方官方账号对事件做出情况通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对事件也给予了较大关注,在讨论热度不断发酵的情况下舆情也小幅回升,随着#3名游客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字#、#官方回应3名游客在长城墙体刻划#等话题词条也进入平台实时热搜榜单,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呈现出长尾。
舆论关注聚焦
在事情本身被网友爆出,乃至从短视频平台扩展到主流社交平台、各资讯网站的传播路径中,舆论对这一旅游不文明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整个舆论情绪占比也以负面情绪占比八成为主导,“给自己刻碑呢”、“啥年代了,是假不懂还是装不懂还是假装不懂?这种行为就应该重罚,保证记一辈子。”等类似热门表态广泛出现在话题讨论区,对刻画行为的处罚力度成为网民热议的中心之一。公众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的激烈表态一是出于长久以来文物保护相关法律与素质旅游规范宣传形成的共识,二是由于长城景区不文明行为的屡屡发生让公众对这种行为的反感度一再加深,经查询,八达岭长城刻字破坏文物的报道早在去年同时段内,即20年3月份就被爆出过,多起类似的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报道与处罚力度轻重的探讨进而诱发了大众谴责与过激的情绪释放。
媒体传达:报道积极性与议程设置情况
在整个传播路径中,北京日报作为当地媒体曝光与跟进报道都较为迅速及时,各路媒体对这一话题的报道积极性也比较高,除了单纯的客观事实报道,如【#官方回应3名游客在长城墙体刻划#:所刻内容为游客姓名】,也通过议程设置保障了信息的质量与深度,对旅游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正确发声,最主要的一个角度就是对违法行为的斥责,这在情感立场上也与大众舆论相吻合:
(1)北京日报博文:【京报快评|#3名游客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字#?缺德违法遗臭万年】;公众号发文:【真丑!3名游客“接力”在八达岭长城上刻字,景区深夜通报】
(2)人民网公众号发文:【这样“留名”、真丑!】
(3)央视新闻博文:【#央视评在长城刻字只会留下骂名#】
另一方面则是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宣传与呼吁,如由媒体带入讨论视野的【#专家称长城被刻字后修复难比登天#】词条,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原有报道的警示作用,也使大众讨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散,此外还有如何减少此类行为的反思:央视网22日发布的博文:#破坏文物古迹该不该加重处罚#【#央视网评游客在长城上刻字#被行政拘留】中总结性提到,破解文物保护难题,既需要借助技术力量,以监控设备和数字管理等软硬件技术手段辅助,并畅通举报的渠道,有效弥补人力不足的短板,填补监管监控的“真空”,为行为认定提供确凿证据,做到罚当其罪,形成“不敢犯”的威慑;又要着力事前预防,尤其在游客进入景区前就要做好普法教育,防患于未然,逐渐形成保护自觉。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