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山东拟规定教师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近日,多地陆续起草文件,明确要求教师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围绕学生作业批改问题的相关讨论在网络平台热度不减。
2月22日凌晨中新网客户端北京报道的一篇【多地要求老师亲自改作业:是否可行?家校如何定位各自角色?】文章成为此次热传信息源,文章联系以往的“退出家长群”、“批改作业”新闻与近期的多地关于批改作业的规定,从一个概括性的视角做了现状梳理。日间随着媒体在各资讯网站上的转载报道密度增大,热度开始平稳小幅上升,之后澎湃新闻、半月谈等媒体在主流社交平台转载此篇报道后,由于线上社交平台用户黏着性强,用户之间交流互动意愿高等特性的影响,加上网民对教育话题的高关注,热度实现倍增,午间达到舆情高峰期,后续虽走向消退,但由于传播范围被扩大以及个人博主的发声,热度消退的速度明显放缓,23日教育部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新闻发出后,讨论出现回升。
民间舆论场对立情绪明显
“分内之事现在都要下文件强制了?”各条博文下多条高赞评论针对教师批改作业需要文件明确进行表态,“教师职责”、“天职义务”、“强制执行”等是高频词汇,还有不少情绪强烈的讽刺发言。抨击性发言一方面源于生活中确实存在部分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后这部分不当教学的教师被放大,或多或少地标签化影响网民对整体教师群体的情感倾向,网络平台下发言情绪先行造成民间舆论场上对教师群体攻击性较强的负面反馈。后续也有提出教师的行政工作负担过重的观点出现,整体而言老师应该批改作业仍为主流呼声。
(图源@半月谈 22日博文)
议题凸显理性舆论导向
在山东拟规定教师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以及多地要求老师亲自批改作业报道之后,媒体报道议题多贴近家校各自的角色定位、矛盾破解方向进行设置,也有官方媒体就近期作业批改相关新闻做了较为详细深入的评述:
【新华微评:作业全批全改,教师职责所在】
“全面批改学生作业,既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更是传道解惑的应有之义。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把家庭和学校的职责边界划清楚,在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基础上,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就能做到科学、精准。”
【人民日报文化时间工作室热评】
“……家庭作业不能变成家长作业,孩子教育也不能简化成学校教育。对于改作业,老师到底是不愿意还是没精力?老师和家长本该是育人成才的亲密同盟,相互“打架”,又怎么能解好孩子成长这道题?责任不能再推来推去了。老师和家长谁也不能替代谁。说到底,还是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让政策落地,别让“吐槽大会”年年开,别让家校协同成为千千结。”
教师减负与教学规范并行,学生教育成长需家校合力
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之后山东、陕西、甘肃多地陆续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为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2021年2月23日,教育部介绍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有关工作情况,表示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政策合力下,既是明确家校责任范围也是优化老师教学育人的环境,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下一代的成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减负加压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同为关切孩子的学习成长更不应成为对立的两面,网络平台也不应成为双方矛盾激化的战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