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佛山23岁新入职女员工酒店内死亡”一案引发关注,媒体报道受害女性被下药的作案手法影响恶劣、国内少见,警方尸检鉴定书中“七氟烷中毒”的细节引发医学科普博主们的讨论。粉丝超过200万的网红医生大V@妇产科的陈大夫 率先发文介绍了吸入性麻醉剂的危险性,并呼吁警方彻查七氟烷的流通渠道。但在其博文中,一句“还真的有这样一捂就晕的药物,那就是乙醚、七氟烷这类高纯度的合成化学物”,这遭到了@江宁婆婆 @科学未来人 等人的否定。@江宁婆婆 称“这番话很不专业,很不严谨,很不负责”,“七氟烷确实是麻醉效果比乙醚更好的化学品,但是要达到‘一捂就晕’,乙醚做不到,七氟烷也做不到。一捂就死的化学品倒是很多。”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妇产科的陈大夫 用七氟烷做实验,将自己捂晕。不料又被网友指出违反麻醉品管理法规,于是主动关闭微博到警方自首。也有网友不服,称陈大夫在不反抗不挣扎的情况下,一分多钟后才被捂晕,根本不是“一捂就晕”。目前相关视频已删除。
当医生网红大V“妇产科的陈大夫”杠上有着民警身份背景的另一网红大V“江宁婆婆”,网络关注焦点也从一开始的“七氟烷”转移到是否存在“一捂就晕”的麻醉药再到科学精神争议甚至回归到最初的女性安全焦虑问题,伴随着事件的不断进展舆情发酵一波三折,媒体和网民在这一过程中也表现出理性解读和站队效应的差异性立场。
1、大V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引发舆情风波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度网显示,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呈现出多个峰值,其中2月17日12时左右,该事件关注度剧增触发舆情最高峰。结合事件具体进展,舆情发酵过程可分为酝酿期、爆发期、消退期三个阶段。
舆情酝酿期:“七氟烷中毒”警醒女性安全
佛山23岁新入职女员工酒店内死亡事件将“七氟烷”推到了风口浪尖,@妇产科陈大夫 于2月10日科普了七氟烷危险性并呼吁彻查七氟烷流通渠道,对公众和警方产生了警醒价值。但是,博文中“一捂就晕”的说法遭到了@江宁婆婆 的质疑,2月15日发文反驳称“陈大夫以及其他医生或者学者在这个事情上判断有误,主要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报道中提到的死者死于七氟烷,却并不清楚疑犯的作案手法。”这一言论发出的当天,网络舆情热度出现了小幅上升,网民讨论焦点瞬间聚集在“一捂就晕”的麻醉药是否存在,为事件后续发展做出铺垫。
舆情爆发期:陈大夫视频掀起围观热潮
面对质疑,2月16日,陈大夫采取了拿自己做实验用七氟烷将自己捂晕这一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回应,却又很快陷入一分钟不算“一捂就晕”以及“七氟烷”为管制药物的舆论漩涡,继而作出删除争议博文、通过@烧伤超人阿宝 解释七氟烷来源以及关闭微博简介表示“不用那么麻烦,我已经报警自刀了。是我的锅,我会勇于承担”等一系列操作,导致舆情热度持续上涨。2月17日,@唐建光“牛年第一杠”@王乐平Robbin“科学是有立场的”等自媒体大V纷纷从自身视角出发评判了“陈大夫和江宁婆婆”之争,进一步掀起网民围观热潮,推动舆情最高值到来。
舆情消退期:事件落幕各方批判反思
2月17日,@妇产科的陈大夫 的微博内容已恢复,在声明中她称,已把手中的这瓶七氟烷交给了警方,表示“在这件事上,我和@江宁婆婆 都没有坏心,江宁针对的是一些制造恐慌的并不科学的谣言,而我说的是这种药物实际的危害性。我们的话都被片面取用,用于彼此的攻击。这是我现在不希望看到的。”2月18日@江宁婆婆 则表示“不管是我还是陈大夫,从一开始就都在呼吁要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和流向溯源,严惩罪犯,震慑宵小。”伴随着双方的反思性言论,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事件网络舆情由此走向尾声。
2、舆论多元化表达之下网民站队明显
回看舆情发酵过程,网络舆论倾向与事件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民间舆论整体较为多元化,面对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网民明显表示了自己的或支持或批判的立场和态度。
一是基于事件本身的争议,如“七氟烷”引发女性安全警惕、“一捂就晕”麻醉药是否存在、“七氟烷”是否为管制药物;二是基于陈大夫行为的争议,多数网民支持网红女医生“以身试药”:“不光亲身证实了被捂片刻就晕的迷药真的存在,而且还证实了这玩意儿很容易获得。而且她自己还没犯法,又证实了这是亟待填补的法律漏洞”、“较真精神值得提倡”;三是基于江宁婆婆言论的争议,“反复强调‘没有一捂就倒’是在削弱女性警惕心理”,“婆婆一直强调的是:‘口服和注射麻醉剂是存在的,那种拍一下你的肩膀冲你吹口气和你说句话就分分钟操控你的意识让你在清醒状态下带着他去银行取钱的迷魂药不存在。’某些人故意曲解婆婆的话来带节奏,才是真的坏”。
3、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媒体议题的理性解读
从介入时间看,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媒体整体表现地后知后觉,事件进展过程的跟进性报道传播量较小,多家媒体通过评论性文章作出事件落幕之后的理性解读,以期对网民站队产生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其中有媒体以法律视角出发解读陈大夫行为,澎湃新闻《网红女医生做实验麻晕自己,律师:有法律风险和不良示范效应》;也有媒体科普了“科普”的正确途径,天府评论《医生录制“麻药一捂就晕”短视频,“科普”不能“不靠谱”》、新京报《医生自证“用麻药一捂即晕”,谨防科普成教唆》;红星新闻《网红医生迷晕自己不可取,但也测验出公众担心》认为“人们更想知道,潜在犯罪者是如何取得这些药物的?这些可能用于犯罪的药物是否安全可控?如果存在法规或管理漏洞,该要如何堵上?”;搜狐新闻《佛山强奸案中麻药是否一捂就晕,争论不该掩盖女性安全焦虑》,回归到事件本身“围绕七氟烷这些非管制麻醉药品,增强法规约束,才是化解女性安全焦虑的人间正道。”由此可见,针对陈大夫“一捂就晕”视频对战江宁婆婆事件,媒体视角多为“不支持”的理性态度,通过回应社会关切带给舆论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