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21年新年之际,连续几起年轻人猝死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更是将猝死越来越年轻化推向社会舆论风暴中心。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去世,而在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中,43%是18岁-39岁的中青年人。猝死事件年年都有发生,但网民对其关注度向来较弱,而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年轻人猝死事件得到进一步关注,同时也掀起不小的舆论风波。那么年轻人猝死事件是如何发展,网民又在议论些什么?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剖析事件是如何发酵?
猝死年轻化趋势话题热度
从近半月的网络热度来看,关于年轻人猝死的相关话题关注度反复波动,网络舆论诱因还是来自于1月1日前后曾出演过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的演员孙侨潞被曝因心梗猝死,网民除了表达对英年早逝的扼腕之外也开始关注年轻人的健康问题,#为何心梗会缠上年轻人#、#如何预防心梗#等相关科普话题传播伴随舆情热度一路呈攀升态势。而第二重热度加持则来自于某企业23岁的员工在下班途中猝死,网民自发将两者关联并探讨猝死年轻化趋势,正值花样年华二人猝死的悲痛情绪迅速在无网络上蔓延,并在1月5日达到一个小高峰。在事件短暂的热度降温后,带给网友更多的思考是年轻人猝死导火索及如何避免猝死的话题传播,相比事件的热度,1月9日这一类社会话题的网民关注及传播覆盖面更广,并产生了更高的数据讨论量。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关注猝死年轻化趋势
从网络地域热度讨论分析,北上广地区对此话题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一则是北上广地区相对人口密度高于其他城市,网民基数大,并且生存压力相对高于其他城市,其二是猝死事件在一线城市熬夜加班常态化的互联网大厂发生几率较高,容易引发网友吐槽。
猝死话题多方位传播强化公众健康意识
在这一系列与年轻人猝死相关的话题均产生了较高的阅读和讨论量,反映出网民群体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从相关话题数据来看:
“为何心梗会缠上年轻人”这一社会议题的讨论量在众议题中数据量最大,在多位年轻人被爆出猝死事件后,网民自发会将注意力迁移至心梗悲剧的根源和预防。从传播渠道来看,这一话题在《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孙侨潞心梗去世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主要通过微博客类社交平台发酵影响,这一事件所蒙上的悲剧色彩令网友开始探究心梗原因同时加深了事件传播深度和广度,@潇湘晨报 等新闻媒体通过此议题扩散中青年出现心肌梗塞原因,当下年轻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更多的自媒体博主加入讨论阵营,形成网络围观效应。
第二大议题则是“年轻人猝死三大导火索”议题传播,这一议题下主要是官方媒体借助自身账号影响力进行公共话题议程设置与科普传播,视频中有专家指出当下年轻人猝死的三大致命因素“熬夜、酗酒、情绪激动”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在前期多起猝死事件产生的恐惧、焦虑负面情绪氛围之下,受众的言论也出现情绪化和偏激化,比如有网友将年轻人猝死现象频发归结于社会压力“房价太高,加班太多,工资太少”、“公司996”、“成年人的每一天都很累”,此类消极偏“丧”的宣泄式言论在网络传播的群体感染下持续传播。这也可以联系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公众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在网络环境亚文化背景下,习惯性形成焦虑、发泄言论来表达自身看法。多起猝死事件都避不开于员工加班严重、过度劳累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青年群体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不断蔓延扩散。
其次就是年轻人如何关注心理生理健康,远离猝死问题的相关知识也通过网络环境进一步传播,这一阶段主要以@新京报 媒体博主和健康类自媒体博主@健康界 等进行话题疏导,强化公众关注自身身心健康意识。对此,一些官方媒体也对此发表时评:
半月谈:要减少悲剧的发生,社会各方针对“996”“715”的大行其道应形成合力,加大治理力度,以此抚平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让人们的奋斗获得更多幸福感;一些年轻人也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加以反思,加强运动、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奋斗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在奋斗的征程中,需要全社会关怀呵护奋斗者的健康。
新华社评畸形加班:让劳动者超时工作、透支健康,是违法操作,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让追梦人健康地奔跑,让企业发展更有温度,才是奋斗该有的样子。
从事件影响来看,猝死年轻化趋势由个体事件上升至社会群体现象的探讨,离不开媒体的相关议程设置引导吸引公众注意,网络不同垂直领域意见领袖参与推动话题热度升温,还有就是社会公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以及借此对不合理条件如加班、996的吐槽,网络舆论中不乏社会压力下众生无奈、消极的抵抗。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极易在互联网环境中产生负面情绪传播。对此,一方面需要媒体及时做好公众情绪疏导,培育积极正向社会心态议题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关注网络舆论动向,在传播中也不乏抵制工作、夸大、恐吓性质的博主言论,易造成公众产生过分恐慌心理,应该采取理性与谨慎并存的态度来引导公众注意年轻人健康问题。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