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牵扯着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对于每一次新闻报道中有关食品类的检测结果都是网友们热议的对象。近日,#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的消息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在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媒体报道在此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导向问题也成为舆论所热议的一部分。
媒体跟风报道、蹭热度现象显现
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消委会从线上线下挑选了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开展比较试验,7款薯片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有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微克每千克。品牌方回应称,我国并无丙烯酰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相关产品仍正常销售。
从对此事件进行报道传播的媒体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新闻APP以及微信公众号中,其中微博客类社交网络为主要类型,占据了大多数比例。而发布此事件的媒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事件进行跟风报道,内容多为阐述知名薯片检出致癌物、这种物质的影响、超出欧盟标准的数量、薯片品牌等;另一类为无偿地使用新闻媒体的资源来吸引粉丝,趁机蹭话题热度,打擦边球,发布无关的投票来抢占话题头条,吸引网友转发评论,增加自身粉丝、热度、活跃度。如:投票:#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你喜欢吃薯片吗?你经常吃薯片吗?
新闻信息欠缺深度报道:
据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的分析,对此事件传播起到关键作用的博主以新闻类媒体以及网络大V为主,新闻类媒体主要对事件传播起到带头作用,而大V跟进评论传播,带动舆情热度不断攀升。然而对于#知名薯片检出致癌物#各大媒体多是跟风报道,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也没有为在自己的报道中说明2A级致癌物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其次,没有解释说明为何我国没有把这种物质加到检测标准里,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物质的产生等等。给网友留下的感觉就是整体报道不够清晰明确,只是为时效性而跟风主流媒体,人云亦云。
以此导致的后果就是网友对产品品牌甚至薯片本身产生抵触及害怕心理,“再也不敢吃了”,“赶快退货”,“整的挺吓人”,“7款2A类致癌物质超标,是哪七款?没有说啊”等评论不断充斥在网友评论之中,引发舆论质疑及恐慌。
媒体报道缺乏客观性、严谨性
对于网友的质疑,11月2日 14:49,@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发文回应:#官方回应薯片被检出潜在致癌物超标#【“丙烯酰胺超标”说法不正确,请理性对待】上周四,深圳市消委会发布薯片比较试验报告。结果发布后,网络上出现不少类似“XX知名品牌检出致癌物超标”的报道及转载标题,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在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薯片比较试验报告》中,显示有些品牌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但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是“绩效指标”,而非“安全限量指标”。因此“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已背离比较试验报告本意。高淀粉类食品在高温处理时,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但各位吃货朋友也不必过于紧张,请理性对待。目前国内外对丙烯酰胺均没有安全限量标准,欧盟制定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
纵观媒体在#知名薯片检出致癌物#一事中的传播角色和导向,很多媒体在对尚不明晰的事件进行报道时,为追求新闻时效性而忽略对事件深入原因的真实性进行追寻与探究,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致使形成舆论风波。
媒体面向大众,媒体便是一种大众媒体。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承担社会责任,普通民众希望媒体挖掘事实,或许注重挖掘事实,承担客观的把事实公布出来的责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