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该事件发生后被传播到网络上,一时间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该事件最初在网络中传播大约始于7月31日下午,7月31日16:30,@广东台触电新闻 发布了一则“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相关信息的博文,但是当时并没有引发关注。8月2日8:12,@佛山本地资讯 发布了“7岁小女孩偷拿玩具,母亲当场报警”的博文,但是也没形成网络关注度;11:55广州日报报道了该事件,网络传播热度开始形成;13:13人民日报也报道了该事件,带动了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并使其迅速到达峰值。人民日报报道之后,大量的媒体也随之争相报道,充分发挥了积极传播扩散的作用,再加之一些大V博主的积极参与发表意见,更是延续了该事件的网络传播热度。
孩子教育形成争议,舆论对立明显
该事件经过媒体报道扩散之后,形成一定的舆论争议。舆论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着母亲的报警行为是否恰当。其中一大部分网友认为这位母亲这种行为值得点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做法,例如在人民日报媒体报道的转评下,就有大量的媒体对这位母亲这一教育行为表示称赞。这也是对于这一事件网络情绪分布中正面情绪占比为65%的体现所在。但是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母亲报警的这一做法并不恰当。其主要批判表现为:其一这位母亲报警叫来警察,会对七岁小女孩带来强烈的恐惧,进而可能对小女孩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其二是教育手段极端;其三是浪费警力。
从网友对于这位母亲以报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行为的讨论来看,舆论对立现象较为明显。舆论对立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可能就是对于孩童的偷盗行为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的界限感、分寸感应该怎样结合孩子所作所为的动机、目的以及态度等进行把握,这或许是这一事件中的本质问题。
事件进入公共领域,过分解读下的议论变质
在这一事件中也存在不少的曲解以及一些引战解读,有一些网民对此发表了不少攻击性的、且不合实际的言语,例如,母亲公开动用公权对付自己的孩子、大义灭亲的母亲、母亲不想教育交给警方又懒又蠢之类的评论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另外在新闻报道中指出了小女孩担心家里没钱买,但是玩具又很漂亮,所以忍不住才偷拿。对于报道中孩子的内心担心,网友在表示心疼的同时,也指责这位母亲自己挣钱无能,进而上升到对女孩生活家庭经济不堪的抨击。从这一事件来看,原本是一件关于孩子教育的事件,进入公共领域中,一些网友的过分解读使其该事件的讨论价值变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