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公司高管鲍某明性侵养女事件在网络舆论场上闹得沸沸扬扬。从南风窗《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到财新网《特稿|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再到法制周末报《记者暗访网络送养:中介建群牵线,已出生孩子10万起价》,不同的媒体从各所关注的不同议题出发展现了部分事实和基于此完全不同的既定立场。这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呈现出事件的不同侧面,有助于大家厘清脉络,从而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鲍某明案相关情况。但报道发出后至今,舆论反应更大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分化,公众批评的矛头更多的是对准财新网,对“打响第一枪”的南风窗保持相对的宽容性,法治周末报则因将公众讨论的焦点引导到更深层面,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得到广大网民支持。
“鲍某明案”尚在调查阶段,除了上述媒体之外,澎湃新闻、紧急呼叫等多家媒体同样在持续追踪,并不时地曝出更多细节,比如鲍某明姐姐称弟弟和女孩非养父女、性侵案女孩母亲称女儿被威胁、鲍毓明案女方律师指出案件关键所在等等,由此导致的媒介议程颠覆和舆情峰回路转也十分迅速。在这一过程之中,新闻报道本身存在的非专业、博眼球、站立场等问题占据了很大原因。从另一角度看,这些以碎片化信息传播为主导的内容,给调查性的揭黑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优势。法治周末报从网络送养、民间送养、非法收养乱象出发,通过网络暗访深入挖掘事件线索,专业而平衡地揭露背后的黑暗,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为促使“鲍某明性侵养女”事件在社会上形成价值共识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鲍某明案牵出网络送养黑产链——媒体报道特征分析
①选题:立足热点、力求深度挖掘故事
面对社会热议的鲍某明案,女孩母亲为何把她交给陌生人、养父女的关系是否确切、鲍某明访问“送养”“送养小孩”“送养女宝宝”用户空间的动机等都是公众所关注的重要话题。而法治周末报选择围绕公众所疑虑的“涉案当事人间的关系及法律关系”为切入点,认为“此案也使存在多年的民间送养、非法收养乱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使网民所关注的仅与本案相关的话题上升到了社会问题的层面,进而积极挖掘背后的故事,抛出“法律应该做出怎样的反思和完善”这一关键问题。
②内容:多条线索并进、引用多方叙述
从叙事结构看,法治周末报的这篇揭黑报道分为“暗访网络送养”和“非法收养的多环节漏洞”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百度贴吧、知乎APP、QQ群等多个网络平台,记者匿名潜入通过一步步地网络聊天获取了多条线索;叙述方既包括身在一线的百度贴吧“未婚妈妈吧”创建人宇文无艳,也有律师王小艳和专家学者邓丽,他们的观点在行文中相互交织,增加了读者的信任度和共情力。
从叙事视角看,本文的记者是亲身体验者也是全知者。聊天对话和聊天截屏是第一视角,很容易让读者代入个人身份,缩短与聊天对象之间距离感,在记者切换到分析视角时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吸引力。
二、鲍某明案牵出网络送养黑产链——媒体报道作用分析
①首先将舆论争议暂时从鲍某明养父女关系中脱离出来,引导网友关注严重而又紧迫的社会问题。法治周末报首发报道后,财经网、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转发,#鲍毓明案牵出网络送养黑产链#、#网络送养黑产链被曝#、#网络送养黑产链#等话题随即登上了多个社交网络平台的热搜榜,搜索量累计上千万,引发了买卖人口、收养歧视、彻查严查的相关讨论。
②其次是塑造媒体公信力,引导社会心态。煽动式的报道总能带动一大波网友的情绪,尤其分别以女孩角度和鲍某明角度的两篇报道相继刷屏,左右着舆论走势,网络舆论中群体激奋、情绪反转和固执偏见、批评声讨等情感表达复杂多变,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遭到破坏。经过记者深入调查揭露的“网络送养产业链”则更为注重对过程的展示,不站队任何一方,体现了媒体对专业精神的坚守。有网友评价道“为记者点赞”、“请您继续跟踪好这些事情,你做的这些会拯救很多孩子的”。
③最后是促进现实问题更好更快解决,使社会各界达成价值共识。4月13日,知乎回应平台存在儿童送养信息:对相关违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4月14日,腾讯回应有人利用QQ进行儿童送养违法活动:已封停账号。这得益于法治周末报揭开网络送养黑产链所取得的一些积极的正面效果,即完全贴近公众利益、推动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目前,呼吁尽快查明鲍某明案真相已经成为网友的共同期待。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