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梳理了十个流传较广的关于清华的不实言论并撰写发布了《关于清华的这十个谣言,不要信!》这篇文章。通过文章可以看到,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顶级学府之一,近期却成为了一系列谣言的目标。这些谣言大多集中在对清华大学的在“崇洋媚外”的污名化上,包括“清华毕业生大量出国”、“大国工匠中没有清华毕业生”、“清华与日本合作研发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甚至“清华大学本意是清除中华”等。这些谣言无疑对清华大学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公众的认知构成了误导。本篇文章尝试从舆情角度浅析涉清华谣言的传播动力和去污名化建议。
图表 1图为鹰眼早报告系统生成的某谣言的词云图
在中美关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大环境下,以国内用户为主要人群的社交网络,会自发的增强群体认同感。
谣言传播时,会利用受众群体心理特征“整体意识”。群体中归属性强的群体成员,在发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害于整体时,会采取公开的反对态度。谣言可以利用群体成员朴素的“正义感”和“集体精神”,来引发谣言在群体内的自发性传播。这类急与维护群体利益的群体成员,反而不幸成为了谣言的传播主体。
本例中,部分人群在接触到谣言后认为该类行为是有害于国家、民族的,因此会自发性的传播该信息来维护群体利益(同时传播行为可以加强自身的群体认同感),但结果可能恰恰相反。
谣言为什么选择清华作为传播主体?这可能以下几点原因:
知名度高: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的影响力极大。因此,任何关于清华大学的信息都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情绪操控:谣言和假新闻往往会选择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主题,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传播。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顶级学府,其任何负面的消息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
政治动机:在某些情况下,攻击清华大学可能是出于政治动机。例如,一些人可能试图通过抹黑清华大学来达到其政治目的。
在具备了传播土壤后,自媒体作为传播节点推动了谣言的发展。
在发现该类谣言可以引发流量时,自媒体会基于利益而加大对该类话题的传播。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其运营模式往往与流量紧密相关。流量是衡量自媒体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自媒体运营者通常会寻找能够引发大量流量的热点话题进行报道和讨论。另外,为了避免谣言被尽快辟谣,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采用模糊事实等手段加大辟谣难度。
自媒体还可能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平台算法会将这些谣言推荐给可能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形成回音室效应,对这部分人群,会加速刻板印象的形成。
我们发现,针对清华大学的谣言已经在一定人群中形成了刻板效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偏误。这种刻板效应的具体体现为,即使清华大学进行了辟谣,这部分人群也并不接受辟谣信息,而是在不断的寻找辟谣信息中的“漏洞”或其他“反证”,以此来维持和强化他们对清华大学的刻板印象。
例如,当清华大学贴出大国工匠贡献者名单后,这部分人群并没有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开始质疑为什么名单中没有近期的大国工匠。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成为大国工匠需要时间的积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有新的大国工匠出现。同时,他们也没有去查证近期清华大学人的贡献,而是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些信息。
以上4点,为影响清华谣言传播的主要因素。而实际的传播行为会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为话题的发散性和网络中小群体的对立冲突,实际传播过程会呈现更为复杂的走向。这里我们列一些其他影响舆论传播的因素:
1. 清华大学自身的一些负面新闻夹杂在谣言中,真真假假加大了辟谣的难度。
2. 不同传播平台特性造成不同的传播结果,如以算法推荐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平台和以大V私域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平台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传播结果。
3. 传播过程其他群体的冲突,如精英群体和草根群体的对立、“海外党”和民族主义者的冲突等等。群体冲突中的言论会优先考虑本群体的利益而不是真实性。
4. “标题党”式辟谣,在标题里强调谣言,在内文中辟谣。因为社交媒体在传播时很多人只看标题,这类标题党式辟谣反而增强一些受众的刻板印象。如“网传清华大学本意是’清除中华’,真的吗?”
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去污名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是因为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认知中,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影响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即使有了新的、与刻板印象相矛盾的信息,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或者解释这些信息,以维持他们的刻板印象。去污名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策略,才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这里尝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解析去污名化的过程。
1. 宏观层面,我们应该传递正确的基于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群体认同感。
“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让群众接受更科学的中华精神。
2. 微观层面,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缓解被污名化的现状。
a) 舆情的早发现
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舆情监测系统,如“鹰眼速读网”,来实时监控和分析网络舆情。这种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跟踪谣言的传播,从而使我们能够在谣言刚开始传播时就进行及时的辟谣处理。这种早期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地阻止谣言的扩散,减少谣言对公众的影响。
此外,这种策略还可以帮助我们扭转那些初次接触谣言的群众的印象。因为他们在接触谣言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我们的辟谣信息,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更准确和全面的认知,避免被谣言误导。然而,这种策略需要我们具备快速反应和高效执行的能力,以确保我们的辟谣信息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公众。。
b) 基于群体心理特征的辟谣方式
对于尚未形成刻板印象的谣言受害者,在进行辟谣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称为"肯定-纠正"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肯定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经验,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信任和理解,减少他们的防御性反应。然后,我们可以温和地指出事实真相,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以纠正他们的误解。这种策略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以确保我们的信息能够被有效地接收和理解。
对于那些不适合由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我们可以寻找第三方来发布。这些第三方可能是其他的媒体机构、公众人物、或者专业的辟谣机构。他们可以提供一个中立和公正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播真相。然而,我们需要确保这些第三方具有足够的信誉和专业性,以确保他们的信息能够被公众接受和信任。
c) 针对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加强沟通、监测、投诉
对于传播网络中的主要传播节点,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的沟通和讨论来消除其对事实的误解,并邀请他们发布辟谣信息。这种策略通常比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直接发布辟谣信息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这些主要传播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信任度。然而,如果这些节点出于利益等考虑并不愿意配合,我们可以通过向社交媒体平台投诉等方式,督促他们删除谣言信息。
总的来说,去污名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策略,才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相关阅读推荐:高校疫情防控舆情风险感知及如何有效化解舆情风险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