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哈尔滨地铁站女厕所内一女子发现有个男童站在里面,便告知男孩不应进女厕所,随后遭到男童母亲辱骂,家长称该女子伤害了孩子心灵,将女子堵住要求道歉,双方在厕所内激烈争吵。事件经过以及现场画面被当事人女子曝光后,该事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男童进女厕相关事件时常发生,屡次成为网络平台上讨论的话题。对于这类事件的话题焦点主要围绕着“男童进女厕是否妥当”展开,其间往往会衍生出“母亲角色”、“性别矛盾”、“男童性别教育”、“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等相关话题,这些话题带有很强的公共性,因此往往会在网络空间内引发普遍关注,形成较为复杂多元的舆论观点。加之本次事件中当事双方形成激烈争论,对立攻击明显,使该事件的讨论更具情绪化色彩。
一、网络舆论演化周期分析
爆发期:1月30日上午,@不能被你发现修勾的秘密 在网络平台上对男童进女厕所事件发布了完整文字介绍,在下午又曝光了该事件的现场视频。视频的曝光后,该事件的舆情热度被迅速引爆。“哈尔滨女子被男童妈妈当众辱骂”、“男童进女厕所合适吗”等相关话题在网络中迅速形成,并于当天晚间形成舆情热度峰值,形成了极高的网络关注度。
发酵期:1月31日,关于该事件前一日的舆情热度仍在延续,但是其间各方的回应,包括当事人女子再次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地铁方面回应对双方进行劝阻,男童应该去无障碍卫生间等,还有媒体报道,当地警方介入此事等。事件的相关进展推动了该事件舆情不断发酵,舆情热度再度攀升形成热度峰值。
回升期:该事件经过两天的传播扩散,舆情热度也从高峰呈显著回落的态势。而2月1日下午,人民网发布了针对该事件的新闻评论,主流媒体的及时发声将该事件的舆情热度再次点燃,同时其他新闻媒体也针对此事发表意见。媒体评男童进女从厕所的相关话题由此生成,促使该事件的舆情热度逐渐回升。
二、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1、自媒体表现活跃引导话题讨论
该事件的信源为事件当事女子,她在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事件经过的视频内容受到极大关注,视频内容中男童母亲的过激言行无疑成为该事件的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推动力。虽然该事件的核心矛盾为男童该不该进女厕,但是表现活跃的众多自媒体将讨论焦点指向了父母教养、当下育儿难题、性别矛盾、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等多个话题,成功带动网民们的讨论积极性,使该事件的议题更加多元复杂,矛盾凸显。
2、媒体积极评论突出公共议题
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除了对该事件的相关进展进行积极报道之外,更重要的是积极进行议题设置,将该事件的讨论焦点拉回到核心话题。如人民网立足于解决矛盾,发布了《责任始于家庭,延伸于社会》评论文章,将加强家庭教育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路径。女报发布了《性别教育不是选答题,家庭卫生间建设是必答题》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文章的发布直指家庭性别教育、公共设施完善等公共议题。
三、对立、争议、呼吁、疑问交织之下的舆论态势
整个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极高的关注度,生成了多元的讨论话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事件权利议题、育儿角色、家庭教育相关或多或少都有关系,同时该事件又直指公共议题的现实解决。因此,在当下的网络生态环境下,使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呈现出对立、争议、呼吁、疑问共存的态势。
首先,舆论对立一方面表现在性别议题,不少网友表示女生隐私空间被男童侵犯,女性一直都是弱势群体,这些言论遭受到其他网友的不满和抨击,情绪化的非理性攻击凸显。另一方面表现在认为可以带男童进女厕与认为不可以带男童进女厕的对立,进而上升到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之间缺乏理解包容的对立争吵。其次,舆论争议表现在男童多大可以进女厕如厕,有的认为三岁以下可以带进去,有的则表示不同观点。争议还表现在如果真正面临男童在无同性亲属陪伴且无第三卫生间的情况下,这种尴尬局面如果不要母亲带进女厕又该如何解决。再者,舆论呼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呼吁强化关于孩子性别意识的家庭教育,有专家表示幼儿3到6岁是孩子性别角色确认关键期,家长要做好引导,树立性别意识;其二则是呼吁公共区域加强第三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从根本上让民众出行更加舒适便捷。除此之外,舆论中还有部分疑问,这主要表现在无性别卫生间真的能够破除尴尬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吗?这些疑问其真正指向则是只有家长提高认知、提升素质才有可能在外部设施完善的前提下使问题能够真正解决。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