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鸡娃焦虑”?
“鸡娃”用来形容家长给子女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调动一切资源,务必让他在应试教育中取得成功的说法。随着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剧中展现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社会压力,教育名额抢夺等现象延伸至网络现实话题,戳中当下教育痛点并引发网友共鸣,加之自媒体相关文章引导,促使该网络词汇热度不断上升。同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等网络热词,话题聚焦中国式教育焦虑内卷化等。以下通过舆情监测工具简要分析该词条的热度演变以及网民是如何看待教育焦虑现象?
“鸡娃”焦虑讨论热度自3月中旬开始上升
根据舆情监测软件对社交网络上网民对“鸡娃”这一关键词讨论,“鸡娃”这一词在网络上谈论已久,但谈论接受范围仅限于小规模的博主圈,在内卷化的教育背景下其精简化的表达逐渐被网民所接受。3月中旬以后该词热度有明显上升,其传播周期也经过了大众聚焦讨论及鸡娃现象反思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鸡娃成为家长圈流行病#等社会现象引发网民广泛关注。3月16日,@每日人物 发布的一篇鸡娃圈卧底文引发热议,享有国内优越教育资源的“海淀鸡娃”家长群都是“邀请制”,而入群后社交圈中凡式晒娃成绩、优越感攀比等焦虑轰炸信息加剧了家长的内在焦虑,进而将这种焦虑情绪转变为给孩子“打鸡血”,鸡娃最后变成“鸡”家长的无限循环。该阶段的鸡娃教育探讨主要在网络博主间展开,而与鸡娃相关的网络段子成为网民新的讽刺创作内容,有人形容鸡娃是中产阶级新的战场,有人唏嘘鸡娃已经卷到了娃娃年龄层。
第二阶段:从网络趋势不难看出,鸡娃这一社会议题热度活跃在3月中下旬随后呈现出回落态势,但鸡娃议题讨论热情并未熄灭。4月上旬,随着《小舍得》这一热播剧带来的网络反响,该词的热度再次呈现出反复波动的上升趋势。这源于电视剧素材形象展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鸡娃”焦虑,给了网民更多的信息刺激和网络共鸣,开始反思鸡娃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缓解鸡娃焦虑。
发达地区“鸡娃焦虑”现象更严重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鸡娃焦虑呈现出来的地域热度也不一样。北上广地区热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北上广排名之后江浙一带的讨论也相对偏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越发达地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高。
围绕“鸡娃”产生的多元议题讨论
整理鸡娃相关网络话题发现,鸡娃焦虑折射出来的社会大众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声量占比最高,而基于鸡娃式教育发展起来的“鸡”出孩子未来、家长心态变化、甚至鸡娃式攀比成为网民抽丝剥茧、深入分析解读的衍生话题。以下选择部分热门网络话题进行分析:
1. “鸡娃”焦虑与戏谑性表达共存舆论场
伴随着鸡娃一词衍生出来的舆论观点,从前期相对严肃单一化的焦虑情绪也逐渐发散,话题性越来越丰富,产生众多戏谑性表达,比如鸡娃黑话词典,网民基于鸡娃自行创作并解构的网络流行词汇,成为个性化网络用语表达。从上述网络流行词汇的表达来看,“鸡娃”词义和属性分类也在加强,结合当下网络缩写及简化用语能迅速在网络时代传播发展。
(鸡娃相关网络用语,图源网络,侵删)
2. 自媒体贩卖焦虑现象助推鸡娃式情绪宣泄狂欢表达
在这一话题传播中,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占比达到42%,大量的教育鸡娃鸡汤文充斥其中,而激化这一话题争议的导火索是一篇“第一代鸡娃”自述作为海淀区“鸡娃一代”如何走在鸡娃时代前端,最后又如何归于平凡的故事的公众号文章;随后部分自媒体开始对如何缓解鸡娃焦虑、阶级跨越、应试教育等进行内容创作,大众对于教育话题关注度普遍较高,比如《疯狂“鸡娃”,你的“育儿焦虑”可能毫无意义》、《我年薪百万,孩子教育花掉一半》这类光看标题就容易使读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自媒体文章成功引导话题发散和放大社会焦虑。其次是社交网络的实时互动性有助于网民进行情感宣泄式表达,不同社会话题的设置聚集了大众对鸡娃焦虑的关注。比如从受众角度,年轻人如何看待鸡娃与父母鸡娃焦虑就形成了观点分歧,对于教育资质归类从婴幼儿到中青年学生群体均有覆盖,而“鸡”因素除了孩子个体的内在动因激励,还涉及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等各个维度,形成集体教育焦虑。
3. 如何看待鸡娃教育焦虑?
在相关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鸡娃焦虑已然成为网络热词之一。而鸡娃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人们基于教育资源差异及社会内卷大背景下的焦灼心态,每位家长都“打鸡血”迫不及待的希望孩子获得升学率最高、教学环境最好的机会,在互联网环境的传播中随着网络话题扩散持续感染网民,形成层层递进的焦虑社会心态影响年轻人婚育观。如何缓解焦虑,部分媒体点评可以参考:
中国青年报:《“鸡娃”的焦虑背后是不肯接受普通》一文中提到,心理学家们发现,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良药。比起来自父母的规划,让孩子获得更扎实的掌控感,是他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身后出谋划策、提供支持。接受孩子的普通,也接受他们自洽的完整。
澎湃新闻:所谓的教育“#内卷#”究竟有几分是客观现实,又有几分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这才是当下家长与学校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破除各种“#鸡娃#”焦虑心理的可能所在。自古教育就不止一条路,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