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家名为“SCI论文小铺”的网店在 10年来靠买卖论文牟利数百万元被曝光于大众视野,随即引发大量网民讨论。据悉,事件最初的报道来自长江日报记者于12月17日上午在凤凰网上发布的一篇《网上卖SCI论文百余篇 枪手店主称论文买卖“不违法”》的文章,其后被@澎湃新闻 于19日晚间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转载。受发文时间较晚的影响,当下并没有获得大量关注。次日上午开始热度迅速上升,经@财经网 、@新浪财经 等媒体的传播助力,网民讨论绵延开来形成舆情高峰。在#记者暗访论文网店#的话题下,个人账号@迷不失 适时截出的论文写手的博客回复也吸引了不少网民的转发评论。
媒体宣传与网民舆论的偏差产生
与媒体报道描述这一灰色产业获利百万的着重点不同,大众对此事的舆论反馈出现了与媒体宣传偏离的现象。尽管有部分网民表示代写论文、SCI论文买卖行为是对其他认真写论文的人的不公,是学术不端。但主流舆论偏向大多却向论文写手方倾斜。具体表现为对论文写手的才华认可,是个人才;认为其行为也是知识变现、价格童叟无欺等。而另一方面网民还对报道中暗访调查的记者产生质疑,认为“记者真可恶”,发酵出系列“真小人伪君子”的言论。舆论关注点也发散到该做法究竟是否违法的问题上,引出关于著作权、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思考。本是对学术不端的报道为何话题之下公众关注点接连跑偏、舆论态度也产生了偏差?
(热评截图集锦)
1、 前期报道铺垫既有舆论认知
受之前多起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新闻报道的影响,科研学术界存在种种学术不端的乱象的舆论认知初步形成。与以往被曝光的是买假人不同,本次爆出的论文写手属于自己写作再卖给他人,是论文买卖产业链的另一头。与论文造假以获取科研经费、升迁加薪等新闻相比,报道中描述的论文写手一年写作多篇SCI论文,凭一人负责写作、润色、代发等细节披露倒显出一分老实的气息来,引得网民感叹“甚至觉得很便宜”、“价格良心”。
2、 弱势地位带来的强势传播
本次事件中并不只是媒体单方面的曝光报道,论文写手在舆论场上并未缺席,其在博客上的事件回应经由网民二次传播至大众视野,双方信源提供了公众尽可能全面了解事件的条件,也形成了两方舆论的角力。
就事论事,代写论文本是灰色产业,这一点并不能为主流舆论倾向做出太大影响,其中涉及的学术不端更本该被舆论抨击。在灰色产业与采访取材、工作交稿与借故退单两个角度下记者与论文写手皆一明一暗,但论文写手回应中所描述的自身社会地位、立场较为弱势,而弱势群体在舆论中常能抢得强势传播优势,使得两者的舆论形象发生畸变、颠倒,使得论文写手成为舆论口中的“老实人”,而以往常见的记者暗访调查方式在这次事件中反倒成为了是否存在欺诈的争议点。
3、自我讲述触发公众情绪共鸣
传播学的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在媒体报道和论文写手的自我讲述中,房奴、小透明、工具人、被富二代降维打击等描述生活气息浓厚,一个有着各种社会生活压力、真实又无奈的中年人形象在网民脑海中构建起来,而相似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心理历程极易引发网民情绪共鸣。就如某网民评论所说:从他的叙述中,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词准确精炼,简单易懂,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是真的不会也无法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挣扎和心酸。论文写手所描述的自身状况与大部分网民的社会背景的契合度成为理解、偏向写手的舆论导向占主流的重要因素。
(图源论文写手博客)
偏差之下的舆情反思
在#记者暗访论文网店#事件中,论文网店是个案,相比该现象反映的学术不端风气问题,报道更着重于对个案的细节输出。在出现舆论偏差之后,也鲜有媒体后续更进、对现象进行思考延伸,导致网民不满情绪被激发,认为记者抓住弱势群体开涮,部分网民甚至还发表了对记者的讽刺性言论。在此类事件中,类似的舆论偏差如何规避需要反思,厘清主要矛盾应是重点,媒体要从现象抓本质,从议题设置角度来说,初期避免舆论偏差产生、中后期注重偏差与情绪的疏导,发挥媒体力量对社会风气进行鞭策与引导才是良策。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