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14岁初三男生;在校打扑克;母亲扇耳光;跳楼身亡;家庭教育;舆情传播;传播主体;舆论表现;舆论特点;舆论反思
(图源:来自网络视频截图)
事件简介:9月17日,湖北武汉江夏区某中学一名初三14男生跳楼身亡。据当地教育局通报,该男生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发现,随后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男生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扇了两耳光,而后其母和班主任前往办公室。几分钟后,男生转身爬上围墙从五楼跳下,被其他老师与同学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当晚9时,男生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当地教育、司法等部门介入处置善后。该事件发生后,其事件相关信息以及现场监控视频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加之当地相关部门的通报对此事件予以确认后引发了大量媒体以及网民的关注,该事件一时间在网络上的引发了较大规模的舆情传播态势。
研究概述:纵观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而后与家长争执或被家长打骂,孩子做出轻生自杀行为的事件屡屡出现。对于这类悲剧事件来说,事件的细节诱因或许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事件总体呈现的结果较为一致,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最终造成了家庭中不可挽回的悲剧结果。而这些事件出现在网络中后,总能在网络上形成较高的舆情热度。因此,本文以研究孩子与家长之间矛盾造成孩子轻生这类频发的悲剧事件的网络舆情为目的,以武汉14岁初中男生因母亲扇耳光而跳楼自杀事件为具体案例,在该事件的舆情传播热度趋势演化、舆情传播的参与主体及其传播内容、舆情地域热度分布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事件表现出来的网络舆论聚焦点、舆论特点等内容进行多角度呈现,以期对这类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悲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规律性归纳总结,以期在现实层面以及网络传播层面汲取有益的反思性经验思考。
一、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网络舆情态势
1、网络舆情传播热度趋势演化
该事件发生的事件为9月17日,9月17日晚间坠楼男孩被宣布死亡。该事件在在当日并没有在网络公共传播空间内形成即时传播的传播状态。开始在网络上引发传播的时间始于9月18日,较早的传播是始于当地官微@江夏融媒 发布的该事件的具体通告,这则通告发布后各大媒体开始争相跟进报道,还有很多爆料类的自媒体大V对该事件进行了传播。从该事件的舆情热度演化趋势来看,该事件的传播总体呈现出两个峰值。第一个大峰值形成于9月18日晚间,整个峰值不管是在形成速度上还是在高度上都是规模较大的;第二个峰值的形成是在9月19日上午,这个峰值相对较小,几乎是延续了前日的传播态势,自此之后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形成消退之势。整个事件的传播生命周期较为短暂,期间并没有很多的起伏转折。
总体来看,该事件的传播内容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该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同质化的文字简介描述,附之官方对该事件的通报或者该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监控视频,不可否认的是现场的监控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是最能引发大众关注的内容所在,这则视频中残忍的记录了男孩被打、男孩沉默、男孩决然跳楼的整个场面,现场监控视频成为刺激网民情绪的重要载体内容。虽然在监控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是否该传播现场监控视频的争议,但是这些视频还是得到了较大规模的传播扩散。另一类是对于这个事件的感受性评论,这来自于广大网民、有影响力的大V博主,他们对这个事情抱有的态度、情绪,成为这件事在网络中得以不断扩散的重要动力。
2、网络舆情传播热度地域性分布
从该事件网络传播热度的地域分布来看,湖北作为事件发生地,基于地理上接近性的原则,湖北则成为该事件传播热度最高的地域。除此之外,与之相近的一些省份如湖南、四川、陕西等地的传播热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辐射和带动。由于该事件涉及家庭教育,对大部分受众来说,在心理上也具有一定的接近性,对此类事件具有强烈的共情性感受。因此,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在很多地域都有较高的体现,如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对传播热度并不低。总体来看,在地域广度上该事件的高传播热度显示出一定的普遍性。
二、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舆情传播主体
1、专业媒体立足于基本事实报道与相关话题引导
从该事件参与传播的传播主体来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闻媒体基于事实本身对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专业性媒体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上大体是围绕着事件基本事实进行的传播,但是对此事进行传播的新闻媒体在数量上还是较为庞大的,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网等都对事件相关的通报予以转发扩散。绝大部分新闻媒体的报道都是止步于事件简要描述,并没有进一步对该事件相关的当事人进行更多细节的过度介入报道以放大其悲剧色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体现了一定的职业操守。
除了对事件进行基本报道之外,还有不少媒体基于该事件暴露出来的矛盾,设置了一些相关话题引导公众进行意见表达。比如新京报的“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封面新闻的“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人民日报的“怎么和孩子沟通?”等话题,通过这些话题的设置,引发公众对家庭教育问题更多的交流、思考和启发。总体来说,媒体这些话题的设置在传播效果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2、普通网民意见表达的积极性极高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虽然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但是在很多敏感性事件或者宣传类事件中,普通网民往往会被动或主动的选择,进而呈现出一种“缺席”或“失语”的状态。这导致在这些事件中,普通网民的参与性互动并没有那么高。但是根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在这起家庭教育引发的悲剧事件中,普通网民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积极性。从该事件参与传播的具体博主类型中可以明确的看出,虽然未认证博主基数庞大,但是相比于大多数事件,该事件中参与传播的未认证博主所占比例是极高的;从博文类型也可以看出,转评的博文总体占比占绝了绝对的主导,原帖所占的比例极低。这从很大程度上证明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普通网民在该事件中不管是在发表意见还是在传播扩散上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件涉及家庭教育的悲剧事情严重刺激了网民的情绪释放和表达诉求。
三、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网络舆论聚焦
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事件在网络上不断传播扩散后,围绕着该事件的网络舆论也由此生成。从网络舆论的内在情绪表现来看,呈现出极大的负面情绪,从整体负面情绪的具体表现来看为悲伤与愤怒占据主导。在网民负面情绪的表达与宣泄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该事件网络舆论的讨论点相对聚集,基本上立足于该事件本身的事件结果、细节动作以及事件矛盾相关话题的社会性讨论上。从网络舆论聚焦内容的众声喧哗中,我们大体可以将这些舆论的具体表现归纳如下方面:
1、责任归因下的二元对立
该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一时间出现了造成这个悲剧结果进行责任归因的直观讨论,并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二元对立现象。由于该事件中是孩子母亲的打骂行为直接导致了孩子跳楼的事件结果,所以很多网友对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认为母亲的暴力方式葬送了孩子的性命。从网络具体言论来看,母亲不顾公开场合对孩子进行极其暴力的扇耳光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相比于身体上的疼痛,尊严上的侮辱可能更为致命。再加之母亲打了孩子之后头也不回的离开,没有任何外在细节上的关怀,这都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极为负面的示范。因此不上网友痛骂一些父母,不配为人家长,家长简单粗暴又极为愚蠢的教育方式真能杀了孩子。
舆论除了对这位母亲进行抨击之外,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有时候真是太可气,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实在太差,用自杀这种毁灭性的行为来发泄愤怒、表达情绪甚至是报复父母,也是可气。还有一些网友多数群体现象对个体行为进行指责,他们表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小时候难免会经历家长的打骂,但是都活下来。
总体而言这些舆论大部分依据现场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的抨击,他们基于自己的判断和立场对事件自由发表言论,不管是在指责孩子还是在指责家长的过程中,身为局外人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2、悲情主导下的感同身受
由于该事件的结果带有极强的悲剧色彩,对于这种悲剧大部分网友都产生了极大的共情感受。这种共情感受下的网络舆论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为基于该事件呈现出来的视频画面而产生的感受,这部分舆论认为孩子沉默的几分钟应该是极度压抑的几分钟,这种尊严被母亲掷于地上摩擦的情景,使网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孩子的绝望,对孩子充满的可怜和同情是舆论共情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是网友基于自身成长经验对自己相似经历进行回忆时的感同身受,很多网友不自觉地代入了小时候遭受了父母打骂的经历,这些打骂也会在当时使身为孩子的他们产生一了百了的想法,会产生对父母憎恨的想法,这些打骂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伴随着成长而逐渐消退。
从整体来看,网友这些感同身受的经历代入表达不在少数,并且使很多网友产生了共鸣。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家庭教育问题的各种矛盾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伴随着社会教育环境、孩子所处信息环境等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于家庭教育中各种负面问题,更需要格外重视。
3、家庭教育中的舆论衍生
在上述媒体传播内容的分析中,已经指出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设置了一些相关话题的传播,如怎样和孩子沟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等,以从反思和警示的角度引导网民对此进行讨论。在这些涉及家庭教育话题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发现多重角度的意见表达。有的讨论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孩子的存在感、价值感,给予充分的尊重;有的网友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进行探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家长强权对孩子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此批判这些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糟粕内容;有的网友是从行动层面呼吁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家长和孩子进行相关方面的义务教育。总体来看,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舆论中得到重视,也反映出对于当下家庭教育矛盾大多数都有不少看法。此次事件导致的家庭悲剧对于大多数来说都是沉痛的,这件事确实也触发了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一问题更多的探讨和追问,这种思考不应该随着事件结束而止步,而应该成为一种经验教训。这种对于这种经验教训的汲取也应该是两方面的,即家长如何成为更好的家长和孩子如何成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味站在一方来指责另一方。
四、总结反思
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孩子自杀身亡的悲剧近年来备受舆论关注,类似新闻每每出现总会第一时间汇聚着社会各界集中性的反思,而往往随着单个的突发性事件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种反思就会被慢慢地忘却。因此,基于此次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事件的网络舆论分析,我们从媒体报道与公众舆论相互影响的视角出发,试图总结应该怎样一以贯之地对孩子与父母、学校矛盾所导致的自杀身亡悲剧保持持续性的警惕,以期在现实层面起到某种程度上的警示作用。
1、从单一事件到普遍问题,媒体报道悲剧要讲究人文关怀
根据前文中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事件舆情传播主体部分分析可见,专业媒体在这一事件报道上基本遵循了职业操守,没有对事件发生过程和当事人家庭状况进行过多的渲染,而且能够引导公众对单一事件所揭露的问题背后进行普遍意义上的讨论,既避免了亲人家属的二次伤害,减少了媒体传播悲剧的诱发效果,也启迪公众正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媒体报道悲剧还可以通过讲究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建立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具体到写作技巧上,文章作者学会自觉运用预防轻生观念的科学常识,传播有效疏导轻生心理倾向的内容;具体到家庭矛盾的阐述上,尽量引导孩子多样化看待问题,特别是在例举与学校、家长产生意见相悖的案例的时候,为孩子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了解自杀不是解脱。
2、谨防情绪化宣泄言论汇聚,构建公众舆论理性讨论空间
从公众解读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事件的舆论倾向看,虽然观点是不同且多元的,但都基于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一味非黑即白地争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的责任抑或过度感受悲剧所带来的精神冲击,这种浅显化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难免拉低了整个社会对于该类事件的认知层次,极易陷入情绪化的漩涡,扭曲了该类事件的警示意义。当社交网络中个人的意见表达得到其他网络用户任何回应的时候,不论是点赞支持还是反驳持有相反观点,负面言论总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信息的透明化和权威性调查结果的披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有助于理性讨论空间的构建。一方面,官方尽最大努力取信于民才能消解负面戾气,警惕家庭教育问题导致自杀身亡的悲剧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放大矛盾冲突;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建设性引导作用,形成善于总结反思的舆论氛围,自杀事件发生后谨防负面情绪宣泄的言论扎堆,提升公众讨论向类似事件如何规避方向延伸。
3、重视预警,孩子心理健康需社会合力积极干预
悲剧事件的原本可避免性往往在某起悲剧事件发生之后成为整个社会最大的遗憾,回看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的发展过程,如果因为在校打扑克叫家长能避免孩子在场,如果孩子沉默的那段时间有同学老师及时察觉,如果家长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发雷霆,如果孩子成长过程家长多一点点耐心和关心,或许这起悲剧就不会发生。在这个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可能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效仿心理、抑郁倾向、悲观厌世情绪、自尊心遭践踏等等都可能成为摧毁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父母监护人要面对新的挑战新的课题,积极干预孩子的心理健康,各种传播媒体、网民社交讨论也需要对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集社会之力创造一个更有益于他们成长的网络环境。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