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我恩人删了我微信”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关注。1月2日,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谢洋(化名),想通过媒体寻找一名资助其上学多年的杭州飞行员。七年前,还在读高一的谢洋偶遇冰哥(化名),冰哥在闲聊后了解谢洋家里的困难,并决定匿名资助其上学。谢洋说,自己和家人想当面表达感谢,但冰哥婉拒见面并删了自己的微信。谢洋激动地表示不能忘记他的这份恩情。最终,在媒体的帮助下,谢洋找到了冰哥。他是一位飞行员,先后资助了七八名学生,其中有一位考上了清华大学。冰哥表示,我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他们心理负担,只希望他们能免受异样眼光,自信面对人生。
“男生毕业被资助7年恩人删除好友”事件背后本是一起善意、善举的暖新闻故事,网络舆论反应却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网络媒体一以贯之进行正能量宣传、网民感动之余表现些许担忧、网络大V言论呈现较强的发散性和思考性。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网络上关于“男生毕业被资助7年恩人删除好友”事件舆情热度自1月3日开始上升,1月4日9时到达一个小峰值,1月5日9时至21时热度集中爆发,此后逐渐回落。由于事件本身较为单一,舆情周期持续短、网络热度表现整体平稳。
媒体积极设置议题传播正能量话语
1月3日17时左右,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布了一篇文章——《“我恩人删了我微信!”大四学生想找7年资助自己的杭州飞行员,背后的故事太暖了》,在首发媒体抓住典型事例之后,人民日报、环球网、北京日报等媒体积极设置#飞行员多年资助数位学生至大学毕业#、#我恩人删了我微信#、#男生毕业被资助7年恩人删除好友#、#飞行员匿名资助贫困生七年后删了对方微信#等多个相关话题,该事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开始逐渐发酵。为达到引领向上、弘扬正气的效果,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多运用“暖心”“美好”“感动”“大爱”“善意”等正面词汇,进一步强化了其正能量宣传引导作用,扩大了舆论声势。
网民正面情感氛围浓厚,仍不乏些许质疑
从网民舆论反应来看,正面情感占比83%,针对“男生毕业被资助7年恩人删除好友”事件,绝大部分网民心怀感动,表示“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必须点赞”“难得”“泪目”,可见媒体的正面引导发挥了主旋律优势,网民形成求真求善的主流氛围。此外,负面以及中性情感占比17%,该部分情感表达背后掺杂着网民的些许质疑性声音,如“大恩似仇”“感觉如果双方有联系,其实对双方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大家各自安好,互不打扰”“这是在考验受资助的学生吗”等悲观论调。
“慈善”话题引网络大V深层次思考
“男生毕业被资助7年恩人删除好友”事件引起了网络大V的关注,他们的观点观点和态度表达,变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导向。“霜叶”称“帮助贫困学生本来就不是一个需要回报的事情。这位资助人做的挺正常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称“捐助人付出了善意和资助,但也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受助人看似是得到了捐助,但因此让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问题,未来如果能将自己得到的善意传递给下一个人,促进社会正向循环,也是一种‘付出’”;“PS3保罗”称“不求回报 不需要感恩 也不要给双方心理负担”。 这类思考无形中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节点,使得事件的影响力得到扩大。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