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好意帮陌生老太取钱反被讹# 登上热搜,引发网民热议,关于老人该不该帮忙,该不该扶的话题再次出现在舆论场中,受到网民争议。
据媒体报道,10月20日,河北石家庄,一女子称帮老太太取钱却被揪住说偷钱,“老太太说让我帮她取点钱,然后我查询余额有30多块钱”随后老太太一把揪住女子,说她银行卡里有一千多块钱,是女子偷了她的钱。面对老太太的控诉女子报警。警察赶到仔细核查盘问后和那位老太太说,“你看她这个穿戴也不会骗你1000块钱的”,女子委屈哭泣,在警察询问笔录上签字,登记身份证号和电话号后离开。对于老人行为的谴责开始在舆论场中不断发酵。
网民情感倾向
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的分析来看,对于#女子好意帮陌生老太取钱反被讹# 一事,网民情感除少数猜测老人可能是患有某种身体或者精视疾病,为女子出主意可以调用银行监控或者老太的银行帐户记录来证明清白等评论占比23%外,其余网民评论多以负面为主,占比达到77%,多认为正是老人的此种行为,才会导致很多人在面对老人求助时,不敢上前帮忙,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感,进而延伸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话题之中。
帮人反被讹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反响
广西南宁一小伙扶老人反遭“讹诈”;在郑州某路口,一名骑车的老人不慎倒地摔伤,当一名骑车的小孩看到老人倒地后连忙将老人扶起,结果反被老人讹了5000元;河源男子好心扶摔倒老人,反遭老人索赔20万,跳塘自尽以死证清白;杭州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诈......时隔不久就能听到类似老人摔倒,年轻人去扶反被讹诈的消息,网民不禁发问“是老人太狡诈还是年轻人太单纯,抑或社会风气变了?”“比天寒的是让人心寒,是社会风气日下还是惹不起麻烦”“导致不敢扶老年人的信任危机到底是谁造成的?”
“老人摔倒扶不扶”一直以来都是舆论场中众人议论较多,较为关心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各地都有因为做好事反被讹的报道,特别是一些出于本能、爱心、社会正义感、见义勇为的行为去扶起摔倒老人的事件,结果被帮助的老人反咬一口,告上法庭索取赔偿,让好心人流血又流泪,让公众一边气愤见义勇为没有得到好报,一边也在担心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惹来无尽的麻烦,面临精神压力及财产损失,以至很多人想扶但不敢扶,担心难以自证清白,让扶与被扶者之间失去应有的信任。
心存良善,但要学会自保
由于许多人担心因搀扶倒地老人会遭遇讹诈,因此,在近些年来,经常出现倒地老人无人敢于搀扶的现象,从而使多名倒地老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搀扶救助而丧生。大家都不敢去扶,究其根本原因,承担不起面对扶人的高风险与讹诈的低成本这个风险。这个风险就是做了好事后,被老人诬陷的风险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赔偿费用。好心想要做好事,反而回头被讹。很多时候没有监控作证,就算有监控但是某些老人家属依然会到乐于助人之人的家里、学校、工作单位去骚扰,甚至找媒体或者在网上曝光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对他人造成骚扰,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正是担心扶人后会造成无尽的麻烦,让很多人选择敬而远之,宁可少一事。
搀扶老人或他人的好人行为,能否得到“反被讹诈”的保护,在依赖现场的监控视频、路人的证言、警察的介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自我保护,防止善心之余出现被讹诈的情况。
社会保障好心人的善举得到法律保护
有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我们希冀司法救济就该发挥力量,鼓励和帮助见义勇为者主张诉讼权益,并且设立绿色通道,为好人提供更为快速有效无偿的司法援助;另一方面,社会征信系统要对类似讹人行为给予关注,并依据警方最终认证对讹人者给予诚信减分。也只有司法加强救济与征信实施加减分并举,方能令讹人者付出代价,降低好人助人风险,真正让好人放心行善,也让那些徘徊在“是否反咬一口”路口的摔倒老人及其家人还原理智,构建社会化的救助他人不遭被讹诈困扰的良好环境。
扶起摔倒老人,本是公民的基本素养,而法律也已经明确为见义勇为者撑腰。《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