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攀枝花,一列火车上猪和羊成群结队穿行的画面在网上刷屏。这是从普雄开往攀枝花南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从普雄到攀枝花353公里,历时9小时7分,经过26个站台,全程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列车长刘伟回应,猪羊等牲畜上车后,会被赶往专门的车厢,人畜分离。尽管牲畜有一定的气味,但乘客们都很理解。这趟列车还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校车”,每逢周末,学生们乘坐这辆“校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经过网民与媒体的传播,扶贫慢火车上猪羊成群逐渐发酵成为一起舆论热点事件,既获得了“人间烟火气”“开往春天的列车”“特别赞”“真实版的在人间”等积极舆论反馈,也展现了正面流量事件如何正确传播的舆情案例。
扶贫慢火车上猪羊成群热点事件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4月20日,网络上关于“扶贫慢火车上猪羊成群”事件的舆情热度开始出现,至21日,相关讨论量呈现出直线上升态势,并在当天到达舆情峰值,随后有所下降。
结合事件发酵过程来看,扶贫慢火车上猪羊成群传播路径基本遵循“网民爆料—媒体跟进—涉事者回应—舆论聚合—舆情平息”这一模式。首先,舆情传播源头为网民初始爆料,4月16日,游客王先生称自己乘坐的火车上先后看到成群的羊,还有成群的家猪上车,感到很神奇。一点资讯旗下“沸点视频”官微将相关视频发布到社交网络平台上,引发网民围观,中国日报、环球网等媒体转发了这一报道,传播面得以扩大;伴随着网络关注度的提升,多家媒体跟进后续进展,“猪羊成群的火车也是山里孩子的校车”“全国81对慢火车打造成乡村集贸市场”等相关话题出圈,媒体关注焦点不止于猪羊成群的慢火车,还有全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慢火车”服务品牌;针对网民关注的猪羊上慢火车要不要补票问题,列车长回应“如果老乡带上车的牲畜数量较少,一头两头,一般不另收费,如果数量较多,二三十头,就象征性补个票,但也仅需二三十块”,#列车长回应猪羊上慢火车要不要补票#由此登上热搜;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大V纷纷表态,舆论随之进入鼎沸时期,舆论聚合之下体现出多级传播倾向;由于该起正面事件几乎不存在争议性,网络舆论在发酵第三天即走向回落。
正面新闻报道塑造社会舆论正能量启示性思考
与常常见诸网络媒体凸显中国速度的高铁动车等相关报道不同,扶贫慢火车上猪羊成群的系列报道以一种人性化的亲民宣传手段塑造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获得了舆论盛赞,网民正面情绪表达占比高达76%,中立态度占比17%,负面言论仅占7%。该起新闻宣传报道之所以能够塑造出如此积极社会舆论正能量,至少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切合公众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共识打动人心。在媒体传播“扶贫慢火车猪羊成群”事件上,信息内容并不是完全展现在公众面前,而是结合公众舆论反馈,一步步予以积极回应,文本叙事当中唤起了公众参与热情。例如“有专门车厢还会消毒”打消了公众“它们要是拉粑粑怎么办”的顾虑,从而增加公众对政策性扶贫的认同感,使其获得良好的舆论印象。二是,主流媒体持续发力,兼顾高流量与正能量。央视新闻、中国之声在传播这一事件上都主动设置了相关热搜话题,无形中带动这一事件流量提升,同时使网民观点有了汇集之处,加大了舆论正能量的凝聚性。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