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英文双语失物招领启事”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园论坛上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当这些“被骂崇洋媚外”甚至被误认“女生”而遭受性别歧视的言论被曝光到公共舆论场之后,网络抨击的矛头开始指向网络“施暴者”,唤起了舆论的矫正正义。纵观大学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被骂崇洋媚外事件的舆情发酵过程,可以看到不同网络群体在传播平台上针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评论倾向;与此同时,伴随着事实进展和相关情况披露,媒体和网络大V在议题设置引导大众方面积极作为,特别是此前一经爆料即引爆情绪的“性别对立”和“民族歧视”相关言论遇冷,促使舆论出现一定转向。
1、写中英文失物启事被骂舆情热度趋势分析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分析显示,大学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事件于3月13日12时到达舆情峰值,前后经历了舆情直线上升和缓慢回落的发展过程。这一热度趋势的形成受事件本身进展以及网民、网络大V和媒体介入程度的影响。
经舆情溯源分析,3月12日17时34分,豆瓣小组率先出现了“凭空捏造的ipad门,一场恶意的猎巫”的帖子;当天晚间22时33分,网友“花樽哟”发置顶博文“电子科技大学 ipad门”,将这一事件搬运到了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上;次日7时,网络大V“谭伯牛”进一步对“男生被校内论坛批成了崇洋媚外的外国贼,还在QQ上被网暴”表示不满,从当事人校内论坛爆料到豆瓣发帖再到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大学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事件网民讨论形成集聚之势,不断助推舆情热度发酵至最高值。从信息传播主体来看,在舆情上升阶段以网络大V和网民为主,新闻媒体的报道鲜少出现。
3月13日16时左右,@易视频 发博“高校学生捡到iPad用中英文写失物启事,遭同学痛骂“崇洋媚外”,并设置了#高校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被骂#这一话题,“中英文”和“崇洋媚外”的矛盾点使得新闻媒体找到了该事件的传播爆点,吸引头条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观察者网、凤凰周刊等媒体纷纷介入,不仅针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还通过相关评论性文章引领公众理性回归,舆情周期也因此而有所延长。
2、网民话题聚焦凸显民间舆论场内部的情感分化
大学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被骂崇洋媚外事件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引起了网民强烈的共情性批判,针对这一事件,网民话题聚焦在反思、批判和讽刺吐槽几个方面。
首先,反思“女性”群体为何频频陷入舆论危机,但同时也出现了“公蛆”等低俗评论,舆论中的性别对立问题的长期存在让网民出现了一定的审视疲劳,话语中充斥着捧高踩低的拉锯式情绪发泄。其次,多数网民认为当事人拾金不昧的道德素质、热心的品性与同校的谩骂者形成了两个极端对比,但是也有持此观点的网民由此而延伸到“教育的失败”“小粉红反噬”“爱国的极端”等。再次,少量网民批判舆论场恶意带节奏这一现象,将其看做是“大学生对国内特别是高校外国人超国民待遇的情绪反弹”,却被部分媒体在报道中突出“女性”“崇洋媚外”,有引战嫌疑;另外,一些“中英文”更多的使用场景被讽刺和吐槽,“央视英文频道”“考研不考语文考英语”“外交部、地铁站,一切双语存在的地方都可以去打砸了”。
大学生写中英文失物启事被骂崇洋媚外事件经过曝光之后,被误认为“女性”是成都电子科大大学生遭受“崇洋媚外”“拜尼爹”谩骂的触发点,这种民族自卑心理以及男女性别对立现象又是舆论场向来的敏感之处,多种因素叠加放大后成为网民自发理解该事件背后问题的首要标签,首当其冲的第一印象也导致民间舆论场内部出现情绪上的分化,但无论如何“施暴者”仍遭到了网民一致性的谴责,发挥了社会矫正与舆论纠偏的积极作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