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该消息随即被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传播,网络上围绕“中小学生手机”也出现了多个热搜话题,#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带手机进校园#、#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进校#、#央视评管好中小学生手机的第一步#、#如何让中小学生放下手机#等等,一时间吸引了网民极大的注意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讨论热度。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2月1日9时,网络上关于“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舆情热度一经出现即呈现直线上升态势,仅用1个小时到达舆情峰值,网络舆论迅速聚焦,持续性的围观讨论之下促使话题得以延伸。截至到2月2日9时,相关舆情热度小幅反弹。就整体舆情发酵态势而言,展示了“直线上升—逐渐回落—再度回升”的过程,其中主流媒体积极议题设置,通过报道、跟进和评论不但左右着舆论热度趋势的变化,也对该话题理性、专业的报道强化了网民的正确认知及平和心态,起到有效的舆论定调作用。
澎湃新闻评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体现教育管理责任》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对教育管理是一个大考验。既要让科技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又要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管理责任之所在。”央视评管好中小学生手机的第一步:从不用手机布置作业做起,并针对“如何让中小学生放下手机?”进行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表示“使用手机并无原罪,但形成依赖,势必损害视力,影响学习,分散课堂注意力。”“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一事,这些主流媒体基本持有认可和支持的主流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情绪和网民讨论。
从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网民情绪分析看,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总的来说以中立为主,占比50.4%;其次,正面情绪占39.2%;负面情绪仅为10.4%。在网民情绪线性发展趋势上,正面和中立情绪相互交织存在,负面情绪始终处在较低水平。大部分网民支持“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这一规定,表示“真的不要用手机布置作业,小孩子每天以这个为理由跟家长要手机说是看群里老师发的作业,看着看着就去玩游戏了”“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学生就读不了书了?”“家长也需要密切配合”;持反对态度的网民主要疑虑在于可行性,质问“技术都在进步,看如何使用了”“很多学霸都是手机自由的”“没手机的年代也有学渣”。
由此可见,网民讨论内容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一是频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的实情与规定相悖;二是成年人、中小学生以及过去、现在使用手机是否存在不公平之处,基于以上争论外化成网民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教育部的规定并不是“一刀切”禁止,而是强调“原则上不准”,这既为现实的各种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弹性,也有效阻止了网民负面情绪叠加,避免相关舆情发酵升级。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