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一段发生在张家口桥西区的“老人路上被女子无故恶意推倒”的视频在网上快速流传并引发网民热议。视频显示,一位老人正在路边行走,从其身旁经过的一名女子不知何故,挥肘将老人推倒,之后,她回身看了一眼老人便扬长而去。该女子的恶劣行为随即遭到舆论谴责,该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1月28日8时38分,张家口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悬赏通告,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征集推倒老人女子线索,“凡提供重要线索者举报奖5千元,将其抓获者奖一万元。”12时许,张家口市110报警台表示女子已被找到,“有精神疾病,已送医治疗。被推倒老人身体无大碍。”13时32分,@张家口公安网络发言人 称“已将视频中推倒老人的女子孙某(1981年出生,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控制,老人左手骨折,已送医院治疗。”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分析显示,无故推倒老人女子患有精神疾病一事网络舆情热度于1月27日16时许开始小幅上升,至1月28日20时左右到达舆情峰值,1月29日热度略有反弹,整体舆情发酵持续在3天时间,且舆情热度随着事件的关键推进点而不断产生变化。具体来看,可划分为舆情酝酿期、舆情爆发期和舆情回落期三个时期。
舆情酝酿期(1月25日-27日)
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发生于1月25日的张家口桥西区一女子路边故意撞倒老人后扬长而去一事,在1月27日经@印象张家口 @每日张家口 等本地自媒体大V以及凤凰周刊、网易财经等媒体爆料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这一阶段,相关视频已经在社交网络上开始流传,网络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对故意撞到老人行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构成舆情爆发的诱因。
舆情爆发期(1月28日)
该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后,同样引起了当地官方的关注和重视。1月28日,张家口警方悬赏全城查缉,得到了法治日报、凤凰网、新京报我们视频、中国警方在线 等媒体的进一步传播,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当天中午,张家口女子恶意推倒老人已被抓获、无故推倒老人女子患有精神疾病的后续进展促使舆情热度呈直线上升态势,事件舆情随着负面情绪的爆发而爆发。
舆情回落期(1月29日)
截止到1月29人14时,网络上关于“无故推倒老人女子患有精神疾病”的讨论走向边缘化,主流的负面情绪被其他关注点分解,比如外宣将这一事件发布到国外社交平台引起不满、女性加害者上升到性别对立等等,偏离于事件本身的讨论也意味着舆情即将消退。
从无故推倒老人女子患有精神疾病的网民话题聚焦来看,明确表态“精神疾病不是‘免死金牌’”、“精神疾病不是脱罪理由”网民话题占比最高,到达43%;其次,认为“监护人需为精神疾病犯罪者负责”的网民话题占比31%,质问精神疾病患者为什么能乱跑、不应该住院治疗吗?感慨没有造成老人死亡的恶劣后果的网民话题占比12%,“这要是后边来了辆车呢,老太太就不是骨折这么简单了”、“老人家最怕摔跤了,老来骨质疏松很轻易就骨折瘫痪什么的”;关注事件后续处理情况的网民话题占7%;为警方点赞占比5%;另外还有2%的其他言论,比如精神病也知道欺软怕硬、怎么不推壮汉、不要让精神病抑郁症背黑锅等等。
舆情风险1:标签化解读之下的舆论刻板印象
基于无故推倒老人女子患有精神疾病网民话题聚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在警方未找到恶意伤人的女子之前,舆论就已经在议论“千万别是精神病”。警方证实患有精神疾病恰恰印证了舆论的这种刻板印象,进而形成标签化解读,“精神病”似乎成为了一个恶性伤人事件不可逃脱的舆论定律。
舆情风险2:安全感正义感诉求丧失陷入塔西佗陷阱
张家口一女子故意推倒老人之所以遭舆论抨击,最重要的原因即是现代社会公众安全感的丧失,这种无差别的伤害事件造成一定的恐慌情绪蔓延。面对这种伤害行为,患有精神疾病又束手无策,进一步导致正义感的缺失。“精神疾病”这个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解释,将网络舆论推向“总往坏处想”的深渊,阴谋论现象由此形成,从而陷入“塔西佗陷阱”式的怪圈。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