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凌晨,湖北仙桃,一名40多岁的外卖员往小区送餐时与保安发生冲突,之后倒地死亡。目击者称,外卖员进小区时被保安阻拦后放行。送完餐时,再次遇到阻拦,之后发生冲突。期间,保安用棍子击打外卖员头部,外卖员倒地后被送医,医生称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已经死亡。该事件被报道出来之后,引发了网民们的关注和热议。
1、湖北一外卖员与保安冲突后死亡网络舆情热度分析
该事件具体发生时间为1月3日凌晨时分,而进入网络公共空间内传播则大体始于1月4日上午,基本上是始于沸点视频对该事件作出的新闻报道。当时沸点视频新闻报道中设置的标题信息为“外卖员凌晨送餐遭保安棍打后死亡”,沸点视频的传播使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初步形成。随后,澎湃新闻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其报道中的标题信息改为“警方通报外卖员与保安冲突后死亡:嫌疑人已刑拘”。1月4日下午,头条新闻等媒体报道了“送餐遭保安打死外卖员妻子发声”的相关信息,其发声内容重点为“头盔都打破了,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他元旦跑了80多单,开心地说这个月能挣一万”等。该事件中的系列后续发展将其网络舆情热度推向了峰值。1月5日,该事件的舆情热度进一步延续。从整个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基本上立足于外卖员与保安冲突后死亡的事实、以及外卖员妻子的发声内容这两大方面。而外卖员死亡事实的报道中存在一些差异,有的媒体突出了棍棒打死,有的则突出了冲突后身亡。这一差异,对网民情绪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外卖员妻子发声内容的长时间、高密度的报道,也加剧了网民负面情感的释放。
2、网民情感充斥着负面色彩,负面情感的表达呈现多元内容
从该事件的网络情绪分析来看,自始至终都充值着强烈的负面色彩。但是从负面情感的具体表达来看,并不是单一的愤怒情绪,而是无奈、同情、悲悯等多元情绪的共同表达和释放。
其中愤怒情绪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是表现为痛斥保安对外卖员的致死行为。一方面,痛斥保安下手太重,同时底层打工人,不但不互相理解彼此生活不易,还对外卖员下死手。部分网友表示,即便是外卖员有错,保安也没有打人的权力,何况心狠到将人打死。另一方面,从这一保安的行为,引发了大批网友对所有小区保安的吐槽,保安耍威风,找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舆论对此事中保安的行为批判上升到对整个保安群体的攻击。
另外,舆论中还显现出强烈的对底层打工群体的悲悯、同情和无奈。外卖员与保安的冲突事件,在舆论中被延伸到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这被不少网友理解为“底层互害”、“同为底层人,相煎何太急”等。这样的延伸思考使不少网民产生了难过、沉重的情绪感受。这些情绪的生成和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个案事件的发生在网络空间内往往会生成很多想象、联想。这些想象具体表现为对外卖员和保安冲突问题的猜测,而联想则表现为网民会基于个案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形成与之相关的群体间矛盾的社会性思考,这种较为宏观思考视角往往兼具社会问题得以显现和社会矛盾被过度放大的正负向效应。因此,这要求网民能理性正视这些延伸的舆论内容。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