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关于一男子手持木棍殴打自己儿女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俩孩子被父亲用木棍暴力殴打,孩子连连惨叫,但是父亲并未收手,木棍都被打断,除此之外,这名父亲还要求孩子互录被暴打的视频。从视频中的文字显示可以看出,该事件发生在江苏连云港。这段视频经过媒体报道后,一度在网络上掀起了较高的关注热度,引发了网民基于事件本身的参与互动。
一、父亲殴打亲生儿女引发网络关注,网民负面情绪唤醒
男子殴打儿女并逼迫他们互拍被殴视频这段视频这件事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传播热度大约始于2020年7月19日下午,大V博主@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 于2019年7月14日发布的一则相关事件的博文再次被翻出来并被广大网友积极转评,使得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开始形成。
(图源:@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
随后@四川手机报 于2020年7月19日晚间发布了与上述内容相同的关于男子殴打儿女并逼迫互拍被殴视频这一事件的博文,传播热度得以扩散。
2020年7月20日,大V博主@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 原文复制了他于2019年7月14日发布的该事件的博文,并于2020年7月20日9:38发布(目前已删除),并引来网民关注。同时在2020年7月20日这一天,更多的媒体加入到对该事件的报道传播行列,其中@新京报 @观察者网 @潇湘晨报 @Vista看天下 等媒体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目前基本已删除),产生了较强的传播影响力,推动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到达峰值。
在该事件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该事件中父亲暴力殴打亲生儿女这一恶劣行为,刺激了网民的负面情绪。网民的负面情绪外化为转评中的抨击、谩骂、指责、质疑等文字表达,负面情绪的密度不断强化。
二、相关博主辟谣该事件实为旧闻新报,部分媒体翻车被打脸
就在该事件被各大传播主体争相报道之时,@江苏网警 在线辟谣,称男子殴打儿女并逼迫互拍殴打视频系2019年旧闻,并晒出当时连云港当地警方通报;大V博主@黑历史打脸bot 也晒出了某媒体2019年7月14日发布的报道,于2020年7月20日重新发布。但是这些博主的揭露性博文并没有在网络上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随后也不了了之。从媒体或者大V博主近日对该事件的传播来看,大体表现出蓄意博取关注热度的意图,旧闻新报操作痕迹明显。
旧闻新报操作手段一:模糊时间甚至篡改时间
该事件的传播原本发生于2019年7月12日,但是在近日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年月,只是模糊地交代了该事件发生于12日,时间交代极不明确,给人以事件发生在近日的暗示。而大部分受众基于新闻时效性的认知基础,基本上误以为该事件发生于近日即2020年7月12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媒体及自媒体博主,在传播内容时直接称该事件发生于2020年7月12日,篡改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这些传播主体对传播时间的篡改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对事件时间进行核查,被部分媒体带节奏所误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为之。
旧闻新报操作手段二:事实细节被忽视或修改
从去年的新闻报道来看,该男子之所以打自己的儿女并逼迫他们互拍被殴视频的原因是为了将视频发给其妻子,以迫使自己的妻子回来。但是今年的报道中基本上规避了对事件原因的追问,只是突出了该男子殴打行为是酗酒导致。同时几乎所有的传播主体对该事件的传播内容呈现高度同质化,突出了吸引眼球的内容,而忽略了相对常规化且关注度较低的内容。
三、媒体旧闻新报形成较强舆论带入效应,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问题凸显
当下的网络传播环境各种传播问题不断出现,从信息呈现的角度来看,虚假信息、信息反转、传谣辟谣、信息超载等问题仿佛已然在当下成为普遍性;从传播主体的表现来看,媒体唯流量至上、博眼球、带节奏、同质化报道等行为也已经见怪不怪;从受众主体来看,情绪爆发先于事实甄别已经成为网络受众迅速捕获新闻信息的日常思维捷径。
在该事件的传播中,部分媒体以及自媒体旧闻新报,煽动性新闻报道产生的网络情绪产生了较强的舆论带入感。旧闻新报这一操作手段,更是摈弃了媒体新闻传播对于时新性、实时性的追求,在利用受众感知信息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游走于谣言与真实的边界,将网络信息传播环境这一池湖水变得更加浑浊。
网络环境下这些负面问题的交织出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不再止于传者和受者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消费的魔幻操作,也不再止于媒体公信力损害、媒介伦理失范下的专业探讨。更为深远和普遍的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矛盾的制造和激化,就像在该事件在2019年发生时打人男子已经被刑事拘留,但是媒体报道中故意规避制裁,舆论中进而演化出对相关方面处置无能的抨击,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