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来自李白的诗想必大家都在学生时代学习过,其中的“骑”字还被老师纠正过读音,在诗中应该读“jì”。然而近日有文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如“骑”字统一读“qí”,“jì”音被废止。这一消息传出让猝不及防的网友们一脸“wtf”,纷纷吐槽“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舆情初显
2019年2月18日上午,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布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提示和列举了一些被当前已修改了读音的字词。由于微信相对私密和封闭,这篇阅读量10w+的文章在当时并未造成全网性热议。
舆情爆发
18日近18时,@中国播音主持网 发布了“拼音被改”相关博文,提醒人们新版教科书上的一些注音变更。该条微博获得了6w+次转发,“拼音被改”开始被广泛关注,相关舆情量激增。这条博文传播层级较少,主要集中在第一层,大部分人直接转发了这条微博。
19日早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了修改了读音的字教程,被转发2w+次。
官方回应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修改部分字词读音标准,不论是从人们的日常习惯还是到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拼音被改”的消息引来了各种质疑之声。
媒体采访了多位语言专家对此事看法,《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这是一条假新闻,其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19日下午,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关注人群
微博上参与传播“拼音被改”事件的重点博主,从活跃度来看,以主流媒体账号为主,微博内容多是相关报道;从影响力来看,则以营销大V为主,这部分博主的微博多以评论为主。
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是出了名的“高考大省”,“拼音被改”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意味着考试的标准答案也要跟着改了,所以这几个地区的舆情热度较高。
舆论倾向:
网友观点:“拼音被改”破坏传统文化
网上热议“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改读“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改读“qí”,修改之后的读音不再押韵,网友质疑改读音是破坏传统文化,从“有病”、“爆粗”等词可以看出网友认为修改读音并不可取,不应该迁就读错的人。
@顾扯淡:你说读错的人变成多音字也就忍了,改了算怎么回事啊,都不押韵了!
@寒舞:所有字发音都改成啊算了,省得又有人读错。
@战争史研究WHS: 迁就傻子。像二简字方案一样的粗暴直白没文化。
@万能的老师: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读的,现在突然这么纠正,猝不及防的心塞!到底是谁主宰着汉语的发音?说改就改?
@饼干姐:古诗古文的通假字多音字什么的并不多,基础知识的时候多费点心记住就成了,而且有些读音是专家根据古文化考证出来的,算一种文化传承吧。为什么非得改啊?
媒体观点:修改语言需慎重
@人民网:语言文字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当然不能抱残守缺,一字不能易。然而,“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如果少了敬畏之心,改动时随意性太强,会带来杂乱混淆甚至人文历史的断裂。
@搜狐新闻:古诗词中许多字的读音是古音,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简单地依照“约定俗成原则”进行简化,看起来让读音简便了,可伤害的是附加在语言文字上的文化寓意。语言文字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构成,坚持审慎乃至保守风格是没错的,但因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加以必要改动,也是保持汉字活力的需要。人们看不惯的是,在改拼音等简化政策上的粗糙、无原则行径。
@新民周刊:从网友对拼音被改一事的反应看,已经规范使用的拼音,完全没有修改的必要,修改只会增加成本、焦虑,以及更不规范使用的情形。更为主要的是,对于影响面极大的文字、拼音修订,不能就由少数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要追求所谓的与时俱进。当前,发展我国传统语言文化,应该减少折腾。
@新华报业网:去年5月,《“说(shuō)客”“坐骑(qí)”你读对了吗?专家呼吁:汉字拼音不能随波逐流丢失表意魅力》,刊发在《北京晚报》上。这两天引发热议的文章,不过是炒了冷饭而已,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文中把1985年已经修订过的读音,和2016年拟修订的读音,混合在一起展示,搞得人弄不清到底哪些是改过的,哪些还未改。一篇“以正视听”的文章,却变成了“混淆视听”,这是文字的悲哀。
微评
“拼音被改”事件随着教育部的回应而逐渐平息。舆论的关注重点在于更改部分字词读音是否合适,是否有必要更改,以及修改读音对文化的影响等,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被带了节奏。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网友查字典发现……”的故事,把未发生的事情说的跟真事儿一样,误导公众,是近年来个别自媒体制造爆文获取流量的套路。这是一种刻意的作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别让真假参半的“故事”成为了引发舆情事故的导火索。
其次,征求意见两年多还未出正式稿,可见争议一直存在,且难以达成共识。这次冷饭被热炒,说明语言修改一事是牵动人心的大事。一片反对声从某种程度来说,体现了国人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也证明语言不宜说改就改,在考虑现代语言环境变迁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的传承。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