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两段“污水浇麦”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春浇时,村民从机井中抽取地下水浇麦,但抽取的井水却呈现出深黑色或粉红色。后证实视频确系拍摄于宁晋县东汪镇南丁曹村,诸多媒体开始报道,引起网友热议。
(来源:视频截图)
媒体报道:
出现“污水浇麦”事件后,网易财经、凤凰网视频、新浪视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中青年报报道,去年村里给小麦浇水时就出现过这种状况,被这种水浇过的小麦大面积枯死。有村民认为,地下水的污染和邻近化工厂有关。
央视网报道,4月2日,村民仍在用污水浇麦,涉事的化工厂开工生产已有四五年,大约从2016年开始,位于东侧的一口水井流出的水就已经变红了。
新京报报道,自从建了化工厂,地下水就变色了,种植的小麦当地村民不食用,全都卖掉。
网友爆料:
视频爆出后,有网友称去年5月,就有网友发帖反映东汪镇化工厂排放毒气和污水,然而并没有公知转发,石沉大海了。
@林沛满、@本帮-发布的两条微博分别带来908次转发、2962次转发。
官方回应:
“污水浇麦”视频3月29日出现在网络上,随后宁晋宣传部回应称已经将该地下水取样送检、经警方调查发现有企业涉嫌利用渗坑排放有害物质,已对涉案3人采取强制措施。4月1日宁静公安与县委宣传部正式发布公告,称“宁晋警方成功查处一起污染环境案”。
(宁晋公安公告截图)
畸形舆论:
事发后,网友整体持负面情绪,“环保局不作为”、“企业无良”、“村民如何生活”等言论较为集中。但是一段采访中,村民称“粮食不吃,都卖了”,于是题为《河北一工厂污染致“红水浇地” 村民:粮食不吃都卖了》的新闻引起谴责村民没有公德的舆论,这种舆论无疑是畸形的。
舆情评论:
1.被动处理
从事发到官方予以回应,共计约4天,宁晋公安和宣传部门处理效率较高,但网友仿佛并不买账。有网友认为这种程度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地方环保部门肯定早就知道,但是一直不予解决,本次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处理。而且村民仍在使用污水浇麦,对于如何解决灌溉问题、如何处理被灌溉的农作物都没有提及。
(热度趋势,来源:鹰击早发现)
从热度趋势来看,网友对事件的关注度正在降低,本次事件暂未形成舆情危机。但是根本的问题尚未解决,这次环境污染爆出来的是“污水浇麦”事件,那下次会是什么?东汪镇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癌症村”?
2.僵尸账号
宁晋警方的公告在微博和微信上同步发出。截至4月4日17时,微博方面@宁晋县发布 发出的公告,只有7次转发,0次评论、10次赞。翻看@宁晋发布的微博页面,发现该账号近一月只发布了6条微博,活跃度很低。
网络上称活跃度低的政务微博为“僵尸账号”,称其躺在网络里沉睡不起,任由大量的民心民意被晾晒在网络深水中得不到及时互动沟通、回应,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
相对于微信和微博,微博更适合公共事务讨论。在舆论场中保有强劲的活力,也是新时代对政府开展政务新媒体建设,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要求。政务微博的长期有效运营,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服务的良性平台,有利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也能扩大网民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渠道和提高积极性。所以,回归微博,用好微博,是部门一项值得做也应该要去做还要长期去做的重要工程。
版权归蚁坊软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