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回应社会关切工作的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开始主动回应政务舆情。这其中涉及公共安全部门的内容,一般有各级公安部门出具一份警情通报来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公安部门对重大治安事件的“警情通报”的水平也逐年提高,通报给网民的可信度也在不断提升。网民在突发事件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会冷静的 “等一个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然后在做事实判断。可以说,警情通报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网络综合治理的提升,对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从舆情角度讨论,警情通报也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本篇文章尝试从舆情概念“传播隔阂”的角度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
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具体到警情通报领域,一般就是指通报中的专业术语在专业人员和大众之间的理解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理解上的不一致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负面舆情。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小客车”的定义和群众理解差异问题
2015年4月的“鸟巢车祸”事件中,警方通报把“兰博基尼”等豪车称为“小客车”,引发争议。通报中的小客车是警方专业术语,指国家公共行业标准《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GA802)中机动车规格术语分类表规定的小型、微型载客汽车。用在这里对专业人士来说准确且无歧义。但对于大众来说,很多人并不了解该术语,第一印象可能会把小客车理解为小型公交车或类似的车型,引发歧义。同时,在一些舆论的操纵下会引发大众警方在隐瞒事实的联想。
“轻伤”的定义和群众理解差异问题
警方通报中的轻伤,也是专业术语,其含义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有明确的定义如下图。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粉碎性骨折、颅骨骨折等一些较为严重的伤害。
但普通群众在看到“轻伤”时,一般不会理解为很重的伤。如2022年唐山事件的警方通报中,报告受害人为轻伤可能会引发误解,严重时可能会误认为警方在尝试给嫌疑人减轻罪名。
案件起因的描述和群众理解差异问题
一般的,警情通报中为了完整的描述案件都会描述作案动机。如今年9月上海的这份通报中指出“因情感纠纷……”。通报只是客观描述问题,但对于已经将感情带入到受害者的群众来看,通报里的事由更像是在为嫌疑人“找借口”“找理由”从而引发争议。
应该如何改进?
警方通报属于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通报,用词专业、严谨是客观要求。这点上并没有错误。但同时也要注意传播隔阂问题,避免因通报引发新的争议。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的预防措施有:
1. 发出通报前,可先交由非专业人士检查。看其理解的含义与通报解答的含义是否一致。
2. 如果通报中含有专业词汇,可以以批注的形式说明其定义,避免群众误解其含义,同时还可以起到普法的作用。
3. 可以在发布通告的形式,以图文或视频等形式发布解读。可以聘请第三方专家做解读,避免误解。如“江宁公安在线”曾多次做过“轻伤”的科普,效果很好。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