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如何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本系列文章会结合舆论传播、社交网络、社会心理和大数据等综合常见的网络传播规律,希望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的解读帮助党政机关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从而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综合治网能力。
为什么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梗会突然爆火?为什么谣言总能快速传播?为什么总出现“谣言破万转,辟谣没人看”的现象?应该如何辟谣?本文结合传播学中的模因谈一谈舆论中的模因效应。
模因一词是仿造“基因”创造出来的。英文为meme,又译作觅母、迷因,是指基因一样依赖宿主、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模因受到人、社会、媒 介三者的影响。强势模因可以理解为被人群广泛接受和长久记忆的+ 有社会影响力的+有适合的传播媒介的信息。
举例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文化传播上,出现了一个强势模因为“我和我的祖国”的主旋律。这段歌曲被人们反复传唱,超过了其他各种主流媒体报道、纪念文字等等。把对祖国的热爱反反复复的、同时又是快乐的自发的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简单来说,强势模因的形成就是有足够多的人在感受到这个模因后,有把它继续分享出的欲望,并且有传播媒介来支持这种分享。
强势模因可能同时符合下面这些点中的三个及以上:
1. 它涉及到的事或物会和许多人相关联。
2. 它没有很强的专业性,谈论或传播它没有专业门槛。
3. 它可以激发受众的到某种情感,悲伤、愤怒、快乐、温情都可以激发人们的分享欲。
4. 传播它本身似乎是符合“正义”的,比如传播是为了让政府快速关注到某个事件、提醒某个群体注意这个可能对你有用等等。
5. 它涉及到群体站队,分享这个可以使得传播者更像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如两个国家关系突然变差,则两国的社交媒体上也都会突然出现更多的对方的负面新闻。
6. 它在新媒体环境下属于易于传播的信息。如短图文(通过微博客、微信等形式传播)、短视频等。
7. 它本身被易于二次创作,如A4腰等。
8. 它可以和其他模因相关联形成一个更大的模因。
9. 它本身是不容易被制止和纠正的。也即它本身就是正确的,或者它虽然是错误的但查证为真很难。
大部分模因对社会是有益或无害的。但以谣言为代表的部分模因对社会显然是有害的。且相对于普通事实,谣言更容易成为强势模因。原因为:
1. 它是被编造或改造出来的。编造者可以结合强势模因的特点来编造谣言。比如强行把某个个例事件关联到一个群体上。
2. 只要初始传播足够广,谣言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不利于谣言传播的点会在传播过程中消亡。比如谣言里一些易于查证为事实错误的点会不在传播,转为只传播一些模糊的语句。
3. 可能有利益相关的推手在背后推动及控制传播过程。
而与之相对的,是“辟谣没人看”。因为辟谣很多都是和强势模因里相反的。如
1. 辟谣为了科学,会有很多专业术语。不利于传播。
2. 辟谣一般都是冷静客观的,不符合情感规律。
3. 辟谣的传播可能会得罪已经传播的人群,人们的心理会不自觉的避免以免自身利益受损。在谣言传播越广时这个效应越明显。
从整个社会来看,谣言几乎不可能被完全的消灭。但为了营造更清朗的网络空间,尽量避免谣言造成危害,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做的。为了更好、更有成效的辟谣,针对模因的传播特点总结如下:
1. 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政府部门应该使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鹰眼速读网、鹰击早发现等,去第一时间发现谣言的存在并作出回应,避免谣言传播。
2. 以模因制模因。辟谣时,利用强势模因的特点来加速辟谣信息的传播。
a) 诉诸情感。如博物杂志小亮老师的“鉴定一下网络热门生物系列”,在欢笑中辟谣,辟谣信息更容易被传播。
b) 诉诸群体利益。如果这个谣言已经伤害了一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可以在辟谣时加以说明引发群体共鸣和情感共鸣。
c) 把辟谣信息做的更易于传播,如表情包形式等。
本文简述了舆论中的“模因”,及模因和谣言的关系。对政府的网信和宣传工作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强势模因的形成规律,从而了解一些有害信息为什么可以快速传播,从而针对性的展开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到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利用传播规律来传播正面新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章:
模 因 论 视 角 下 的 谣 言 传 播 机 制 研 究 1 0 0 8 - 4 1 9 3 (2017 )02-097-04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研究 1009—6167(2017)05—0045—02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