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关乎防疫大局,也关乎个人的尊严和隐私。出于恐惧病毒传播、自我安全防护、猎奇窥私等心理,公众往往对流调信息格外敏感。经过流调之后,与病例相关的一切信息即进入网络公共空间形成舆论焦点,刺激网民强烈关注和话语表达,在疫情流量信息生成与演化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暗含着一定的网络舆情风险。
一、疫情流调信息舆情风险要素识别
在由疫情流调信息引发的舆情事件中,舆情风险点通常包含了公众非理性诉求、社会负面情绪、网络暴力、过度窥视隐私的集合。具体可从两层意义理解:一是实体层面,指疫情流调信息内容本身事无巨细,诱发网络舆论二次解读;二是舆论潜在风险层面,流调信息风险点主要在于网民负面、非理性的舆情外露,误导公众偏离正确认知,造成社会恐慌氛围,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行动,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
1、疫情流调信息内容风险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由流调信息引发的“风波”从未间断,有些流调信息使感染者隐私泄露变成网民围观“吃瓜”的素材,遭受人身攻击,甚至演化成网络暴力;有些变为不法分子借机实施诈骗的工具;还有些繁琐冗长的流调信息被吐槽看不懂,公众难以确定是否存在轨迹的重合交叉。
目前来看,疫情流调信息内容风险已经引起网民注意并遭到舆论诟病,如宝鸡流调数据中的108号和109号确诊病例信息被造谣“两名14岁新冠感染者酒店开房”并配有不雅图片,经宝鸡公安调查核实,二人为孪生姐弟关系。部分网民基于流调信息随意主观想象、编辑加工,对个人轨迹加以解读后进行贩卖,以获得流量、满足恶俗趣味和窥私欲。再者,以熟人社会圈层交往为主的地方基层将确诊病例流调信息过度披露,可能使患者陷入被孤立、甚至被过激分子报复的境地。特别是上海疫情外溢严重的情况下,多地来自上海的1号病例流调出炉后受到污名化的恶意揣测。
2、疫情流调信息潜在舆情风险
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使疫情流调信息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当前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形成了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且两个舆论场各自不同的传播特点影响下,催生疫情流调网络舆情变异发展,扰乱公众认知,放大舆情风险。
一方面,官方舆论场上疫情流调信息较为科学客观,传递的是官方意志;民间舆论场上以“微信群”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流调信息更为详细、口语化,网民更易于理解,网民之前互动性更强更频繁,极端化的言论影响公众对疫情发展态势的判断,群体情绪持续发酵造成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舆论场,流调信息传播结束之后,确诊病例的声音通常淹没于网络情绪的宣泄中,他们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二、疫情流调信息舆情防范与化解
1、科学公布流调信息,让权威信息跑赢流言
疫情流调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与确诊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无关。有观点提出,公布流调信息可只明确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不公布非必要细节,不要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又要充分尊重个人隐私,只有把握分寸,拿捏好公权与私权的边界,才能不断优化疫情通报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
2、建设规范有序的传播体系,打击造谣、网络暴力行为
官方舆论场应重视精细化的流调信息,充分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而非依靠或为流言提供滋生阵地的民间舆论场的圈层传播。同时,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隐私狂欢”的泛滥不利于流调工作的有序开展,“吃瓜谣言”更是搅乱正常的防疫节奏。当下各地疫情持续爆发,扎实做好流调工作是应对疫情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公安部门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严厉打击一切非法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依法惩治故意诽谤、恶意造谣等违法行为。
3、提升公众素养,形成抗疫正能量
对于网民而言,为博眼球、赚流量,在网络上编造无中生有的谣言,是确诊病例实施的网络暴力,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极大侵犯。更深一步说,这不只是道德生活层面的问题,还需要从法律条规的角度去合理看待。面对疫情流调信息,公众要收起窥探隐私、猎奇取乐的“吃瓜心理”,把更多的信息空间留给科学防疫的新知识,形成合力抗疫的正能量。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