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下旬,乌克兰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我国舆论场也产生强烈反应。
在公共舆论的早期研究中,战争中的信息战常被作为分析宣传与舆论、战况间的联系的典型例子。伴随俄乌问题的发展,在当下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关于交战战况、他国舆论、恶意炒作“涉乌克兰恶俗言论”事件等各类信息形成新媒介上传统的交战信息战与新媒介上舆论战的交织。前者主要引发对俄乌两国各形势情况的推测分析,后者以我国舆论场为主体的系列现象被突出,本文主要对后面一种情况引发的舆论现象作简要分析。
一、近期涉俄乌局势热点舆论
1、言论争议:“反人类”“反思”与“圣母”
在俄乌形势的不断变化中,我国舆论场引发广泛讨论,公众对事件由来、战事情况更新、在乌的中国留学生情况都给予巨大的关注,同情乌克兰平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观点也广泛传播。相关媒体报道及话题中,有对局势的分析讨论,也有“挺俄”“挺乌”“挺中国”等争论,部分账号拿战争开玩笑,部分账号言辞激烈地搞扩大化指责中国人“反人类”、“中国人应该反思”,讥讽感叹国家社会风气,由此也激发相对应的“反战不反美”“圣母”“反思券”等标签化言论的反驳,发生对立骂战。
2、言论争议:“涉乌克兰恶俗言论”事件
伴随俄乌战事,在网络平台中出现“收留乌克兰美女”“欢迎乌克兰美女,好看的优先”等恶俗言论,2月24日下午,自媒体账号@社会性迷惑 发布多条恶俗言论的截图,该条博文达到3万左右的转发,多为网民对这类言论及言论发布者的指责与抨击。2月25日,平台管理员宣布已处理涉及恶意调侃的言论及账号。2月26日,有账号称这些恶俗言论已在外网流传激起反华情绪的博文达到数十万转载。同日,海峡研究 公众号平台发布《台湾势力煽动“涉乌克兰恶俗言论”事件》一文,拆解分析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3、议题讨论:“认知战”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
2月28日上午,环球网发文《“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将“认知战”这一议题抛入舆论场。文章联系各国官方账号在我国网络平台发声的现象,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媒介形态迭代。文章还结合t独g港势力恶意炒作舆论的现象,阐明与公共外交高度重合的“认知战”。作者最后提到需要警惕以“深度伪造”为基本特征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策略,其特点是在我国国内煽动激进情绪、思潮,在国际上借此污名化我国国家形象。
加速主义:选择性编造炮制→搞扩大化推动热议→培养激化对立情绪→舆论场域撕裂
有研究指出,加速主义,原本是一种激进的政治与社会理论,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加速与技术相关的某种社会进程以实现巨大社会变革。当前,加速主义被境外反华势力重新包装,成为了和平演变的手段之一。通常通过选择性编造和炮制,摘取炒作不具普遍性或虚假的事件,搞扩大化,不断推动形成公众热议,激化国内舆论撕裂群体对立,企图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冲击社会风气国家体制,或加强国内人民与他国人民之间的敌视心理,培养国际反华、排华情绪高涨。
举例:涉外涉民族话题如“穿和服被骂”、“眯眯眼”讨论、“涉乌克兰恶俗言论”事件等
二、围绕相关热点舆论的变化、反馈
1、关于系列言论争议的舆论变化
在社交网络平台,前期民间舆论场“反思”“圣母”等系列言论争议中,观点不同的各方以嘲讽、制造梗图的方式进行骂战对线,负面情绪强烈,在“涉乌克兰恶俗言论”事件缘由遭公布后(2月26日),舆论场有所降温,也形成对境外反华势力舆论操纵性的感知与警惕。同时,官方舆论场不断释放我国外交部就乌克兰局势的表态,阐明五大基本立场,呼吁通过对话缓和事态,在“认知战”一文发布后(2月28日),网民言论也更多的转向了较客观、理性的角度,舆论情绪走向平和,形成“中国人要始终站稳中国立场”的共识。
2、“认知战”议题的舆论反馈
2月28日“认知战”一文发布后形成较大的舆论热度:环球网发布的相关博文达到4万余转发,近3万评论,58万余点赞;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问答社区知乎相关问题下达到3百余万的浏览量,产生千余个回答,进入平台热榜。
针对这一议题网民的看法较为多样化,微博平台立场表态的言论较多,“国家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警惕和平演变,不做外部反思,守好社会主义底线,相信国家政府”成为热评。问答社区的看法则角度较多较细化,相较社交网站,问答平台对字数限制较小,各类回答有详有略,信息量丰富。有回答从舆论生成平台的角度表示“官媒基本只重视微博舆论,诸如像知乎、贴吧、快手这些地方的舆论意见,也要听取”。还有的网民表示对官媒目前的工作并不满意,调侃道“考卷发下来了才想到要复习”。这些网民一方面感知到恶意炒作舆论战的现实发生,认为舆论对于共识塑造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舆论场撕裂、常被带节奏、媒体工作不到位的境况感到不满与无奈。还有的回答谈到操纵舆论这一问题,要注意区分意见相左与认知战的煽动,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不同的意见看法全部打上“认知战”势力的标签,应该警惕信息个性化推送形成信息茧房。这种环境容易使个人思维惰化,群体极化下也很难做到从容、广泛听取各类意见看法。
三、舆论的建构性与“中国本位”的舆论氛围营造
近期俄乌局势变化在我国舆论场掀起涟漪,系列争议事件展现出了舆论的复杂性与易操纵性,同时这也带来了网民对舆论战认知战概念及相关现象的公开讨论。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舆论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也参与构建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与意识形态。
一般而言,舆论阵地的捍卫则需要媒体、受众以及平台的共同努力,舆论战认知战中涉及的价值观碰撞及渗透往往站在西方视角、西方模式为本位的角度,这实际上与文化领导权、话语权问题紧密相关。然而就像本次俄乌问题引发的系列争议及最后的共识达成上,提醒了我们应以中国模式、以中国为本位的方式去思考、发声。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身就给予了我们跳出西方叙事圈子的基础,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主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舆论氛围,这本身也是“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人心和社会共识的内在要求。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