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关于一只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该不该佩戴科研收集数据所用的环志一事,网络舆论吵得沸沸扬扬。几天时间内,这只天鹅被带上环志、环志后又被拆除,众声喧哗中该事件引发的对科研科普工作、舆论干预、媒体报道等话题的讨论也不断发酵。
事件发展脉络
24日上午7时左右,主流社交平台,博主@大侦探家福尔摩斯 接网友投稿,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超话社区内曝光了郑州天鹅装环志事件,质疑现场工作人员操作规范与资质问题,并附上了现场视频。该条博文打上了#河南郑州网红疣鼻天鹅,竟如此遭受酷刑#的标签词条,引发公众关注,舆情进入铺垫期。
25日上午,郑州本地博主@郑在发生 转载报道此事。近11时,有科学科普博主@鸟窝里的猫妖 对【河南疣鼻天鹅环志事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后续沸点视频、搜狐视频等媒体发文报道当地警方回应,辖区森林派出所称安装追踪颈环是防丢失,没安全问题。多家媒体的参与扩散使传播范围扩大,关注到这一事件的网民增多,表态中针对志愿者的攻击性言论占主流。
同日下午13时左右,新浪新闻客户端发文表示天鹅环志已被取下,16时许,头条新闻发布的【#被强戴颈环天鹅已获救# 取下颈环后振翅戏水市民欢呼】一文得到热传,网络热度进入高峰期。
自疣鼻天鹅的环志被戴上又取下之后,25日晚间@刑小天Bird-Seeker @花落成蚀等多个科普博主账号就此事发言,激发科普相关内容密度明显增多,“科普让位无知”、“民科打败科学”等类似言论较多,26至27日对事件处理与舆论表现等各方面展开的网民争执使得网络热度时有起伏。
线下动物保护科研工作为何引爆舆情
在此次事件中,经历了网民爆料、戴环志操作引发网民不满、舆论倒逼环志摘除、后续讨论余波不止几个阶段。
前期主流舆论不断质疑现场工作人员的资质问题、戴环志后天鹅出现的不适应、担忧天鹅无法进食、难以融入种群问题。而触发舆情爆发的导火索主要在于爆出视频中显示出的志愿者操作不够规范,如网传抓捕戴环志过程达40分钟、抚摸脖子无效安抚等不当处理,以及对围观市民的担忧质疑没有做好解疑、回应。最终导致线下的担忧暴露传播到网络后,引发许多网民共情,加之媒体报道网民爆料构成传播强势地位,最终导致舆情的雪球越滚越大,后期演变成虽然线下环志佩戴摘取告一段落,但不同立场的网民仍然在互相嘲讽谩骂的网络对线。
从传播关键节点看问题暴露
1、 前期自媒体账号助推网民情绪发酵
在前期传播过程中,受工作人员操作问题、天鹅状态影响,网民爆料发表质疑是较为自然合理的过程。但部分自媒体账号发言缺乏严谨性,使用某些具有煽动性、引导性的措辞,让本就关注弱势、偏向于涉事动物安危的舆论环境下使网民情绪先行,质问、言语攻击现场工作人员,采取“专家”标签进行污名化抨击。大量愤怒、不安等情绪的渲染与传播强于客观、理性的探讨,使得一开始舆论立场及发展就站在了问责而不是确认事实详情的角度上。
2、 中后期媒体偏向性报道加速舆论立场分化
此次事件传播中部分媒体的议题设置、报道方式也受到网民诟病。如在新闻播报时缺乏核实只有单一援引,在这类争议性较强的事件下没有发挥应有的媒体作用。另外,“被强戴颈环天鹅已获救”等具有明显偏向性的议题设置,将事件中佩戴环志这一行为直接放在了保护动物的对立面,在新闻媒体这极具传播影响力的账号发文后,加大了舆论场的情绪离散与观点对立,尽管后期有较为客观的分析内容对事件做出解读,但受传播影响有限以及之前媒体报道定性的影响,传播面窄、观点触及难,传播效果被稀释。
类似舆情冲突能否得到规避
有网民评论,公众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是好事,是注重环保意识以及公众爱心的表现,这类科研工作、围观群众都是站在好的出发点但最后却因缺乏良性沟通变成了网络上的对线以及骂战。
类似的舆情冲突是否可以避免或在早期得到较好化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应的考量。一是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被更多人关注,在线下线上需要及时处理公众的疑惑,有理有据完成正规合理的科研科普工作,在根本上消除误解。其次,科研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优化的空间,避免出现此次操作不规范导致过长抓捕、无效安抚等情形。最后,自媒体这类传播形式的出现缩小了传统媒体传播的门槛,但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发布内容负责。造成不良影响扰乱网络生态的行为需要得到警戒与治理,传播效力更大的媒体账号需要更注重发文严谨性与客观性,避免造成此次事件中动物保护效果差强人意、舆情汹涌的局面。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