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学老师杨宁在文学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导演拍了关于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片子给没见过这些非洲土著人看,想看他们什么反应,结果看完后,非洲土著人都在讨论一只鸡。而对于这只鸡,导演压根都不知道其存在于自己影片中。这则例子经过一些博主的传播后,在网络中形成了“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的热门讨论话题。此话题为何会在网络中形成较高的传播热度、这一传播现象下形成的相关讨论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对我们表达对事件看法观点时有何启示等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为何会形成如此高的传播热度?
在1月16日17:31,博主@亭林镇无业青年 发布了一条博文,博文内容就是“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并配图杨宁老师的讲课截图。1月17日上午,该博文内容开始逐渐引发网友们的关注。1月17日晚间,@认真追剧刘美丽 发布了一条类似的博文,推动该话题的传播热度上升。
1月18日一早,由这两位大V博主推动起来的话题热度迅速攀升,极短时间内达到热度峰值。单从博主@认真追剧刘美丽 的相关博文发出之后,就被传播了4万多次,影响了将近1000万人。该话题达到传播热度峰值后形成下降之势,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关于“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的讨论依旧在喧嚣中延续。
总体来看,该话题在网络中形成的传播热度是相对较高的,它之所以形成如此高的传播热度,不仅在于该话题是以一种较为接地气通俗、搞笑的形式出现,还在于这一话题具有一定哲思性的启发,它涉及了社会环境与人形成认知的关系、不同主体对于同一问题可能形成多元看法的合理性、以及解读当下网络环境中不同网友表达观点后为何形成极化性、对立性等舆论现象的适用性。基于“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这一话题本身所具备的讨论点,网友们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对这一话题多样性的舆论解读,其中有共识、有争议。这对于我们在网络环境中表达自我观点或吸收他人观点时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思考价值。
舆论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社会环境决定个体主观视角的建立
土著人能够看到低于正常电影画格的那只鸡,并不是他们在视觉上更敏感,而是他生活在文明未开化的社会环境下,仅仅认识那只鸡而已。网友们对此也深表赞同,如“你的眼界决定你看到的世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等评论获得了一致高赞。就如这位老师讲完此故事后的结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看到事物视角的不同。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无疑在其形成主观视角中起着决定作用。个体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着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所谓的个体观点对立,本质上与其性格特质无关,是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他这样看待世界的方式。
舆论质疑中形成积极表达:接纳个体社会化的多样性而非粗暴划分个体高低
此故事中出现了“土著人”这一群体,于是在此事件的评论中也有部分网友在以个体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程度为标准来划分高低贵贱。“不和傻X费口舌,更不与烂人争短长”、“和我观点不同的一律按土著人处理”等评论也获得较高赞同,这在无形之中会形成对文化层次低的人的言语攻击。因此这也惹得很多网友对此表示质疑和不满。这些网民们的不满和质疑大体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解读,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个体的生活环境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差异,并非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个体而言,掌握某些被社会认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就已经足够,所以处于某个文化层次并非是自主选择的过程而带有社会强制性,但是对社会而言,正是个体社会化的多种可能性才使得多样的文化文化得以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接纳个体社会化的多种可能性而非借此来划分个体高低贵贱。这无疑也成为此话题讨论中十分有价值的讨论视角。
网络环境中表达观点的相关启示:理解个体认知偏差而非挑动观点二元对立
这个故事中也表明,你看到了什么,往往不取决于现实如何,而取决于你能看到什么,而“你能看到什么”就是一种认知偏差。有些网友也表示,“你的眼界决定你看到的世界”、“夏虫不可语冰”等。在现实生活中,因个体观点不同挑动群体对立的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多数的观点争论以及群体对立往往是因为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会中,我们应该试着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允许有其他讨论的可能性存在,以一种更为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个体的认知偏差,理解我们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的但是被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以塑造更为良性的网络互动空间。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