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女子在高铁上辱骂母亲的视频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据报道,12月7日,G373次高铁唐山到长春途中,一位女子和其母亲发生口角冲突,女子不断辱骂母亲:“我咋不打死你呢!死了得了!”两人争吵中,母亲还表示自己曾被女子打伤,一旁乘客上前劝阻,被骂人女子怼:“你们管吧!给你们,你们管。”随后该女子丢下其母下车离去。
根据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对该事件的追踪发现,报道最初在12月7日下午两点左右由@沸点视频 爆出,受到小范围的舆论关注。随后@漩涡视频 、@新浪新闻客户端 等主流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由于视频爆料方式的带来的真实感与媒体对事件相关方主要冲突的提取报道,一天内在多个传播主体采用此种报道方式进行积极关注的情况下,事件热度开始快速上涨,在8日午间到达舆情高峰。截至12月9日,相关词条下的阅读量已接近1.3亿。
事件发酵后的情绪反馈分歧
在各大媒体对此事进行传播时,报道标题中多引用了视频中女子回应劝阻乘客时“你报警啊”、“你们管她吧”的原话,博文内容也圈出了该女子要其母去死的言语,一系列对该女子的言语截取与事件细节挖掘的操作引发了分歧性较大、情绪性较强的舆论反馈。
关注此事的多个大V博主表态以批判、谴责视频中的女子为主,以@生活百科聚焦看 、@岳父大人 为代表,“怎么会有这种女儿,听着口气还打了母亲的?我好奇的是她们娘儿俩是因为什么闹矛盾的”、“多大仇恨?对自己的母亲这样?”等表态的博文获得赞同,还有部分网民对事件中该女子与拍摄视频者的行为呈现为言辞激烈的指责与谩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热门博文评论区下“没有前因后果不好评判。太恶的父母都有,咱不说,就说说苏大强吧,现实中不少的。”的发言获得大量赞同,同时“不敢多评论”“另有隐情暂不站队”等类似发言也成为热评。
舆论失焦,围绕真假“不站队”的争议
尽管持上述两方观点的表态都在本次事件的舆论场中出现,但纵观多个参与传播的媒体博文评论区,“不站队”俨然成为了此次舆论争议中被提到的高频词汇。表明不站队的评论也大多获得许多网民支持,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一大力量。而此时,说该类网民“假不站队”的表态也开始活跃在评论区,产生了脱离事件本身新一波的舆论交锋。对“不站队”说法提出挑战的网民指出,除开部分不带潜在立场的客观表达,在本事件中大多数表明自己暂不站队再带上一句“别教他人原谅”、“事出必有因”的言论实际上已经站在了既有立场,即默认是这位老人做了不对的事的观点,后续的表态带有明显偏向性。除了媒体报道时截取的部分言论外,视频中女子的某句发言“我有家,你照顾我了?”也被网民捕捉、放大、发散,成为了舆论判断的一大材料。持“假不站队”看法的网民认为此种看似中立实则拉偏架的行为实在算不上“不站队”,不如说是在暗地里给老人与女子都贴上了标签,带动了潜在的舆论风向。
“不站队”为何成为主导表态
在以往类似事件被报道后,网民总是习惯性地先站队,亮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不对现象作深入分析。网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是胜利的一方,自己的良心、思维和优越感能否得到显示。而从一贯的抱团到此次事件中的“不站队”,多数网民被事件刺激后的初始反应产生了明显的改变,暂且不论是真不站队还是假不站队,实际体现的都是公众潜意识里对客观理性的追捧,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产生了一定偏差,发展成了客观与伪客观两种情况。牵动多数网民认同,成为事件主要舆论声量的“不站队”这几个字背后究竟体现的是哪些观点与舆论的博弈?
第一、反转报道频发下的不轻易表态
事件讨论区“怕反转打脸”、“2020反转的事太多”等言论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近期反转报道的频发下,网民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争议性较强的消息采取了较为慎重、不轻易信任的态度。媒体报道是否存在偏差、是否反转是网民难以控制的,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对此类报道表不表态、采取何种表态。这种对媒体反转报道的找补心理,使网民选择从可能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中等待客观、追寻全面,以“不站队”的方式来避免被反转报道打脸、被舆论带节奏。
第二、单一报道缺乏评判依据凸显理性探寻
尽管本次事件中参与舆论传播的媒体数量多、传播主体多,但大多为同一信源、单一维度的重复性报道,缺乏后续事件跟踪与核实使舆论发散缺少落地点,这也成为了“不站队”说法的一大推力。争议性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一般都以尖锐化、极端化、情绪化、对立化为特点,本次事件中网民由于缺乏评判依据选择“不站队”,避免急于发声造成误伤的出发点凸显了公众的理性追寻。
第三、类似事件报道与潜在意识产生挂钩影响
“不站队”说法的评论与回复下,其他冲突双方是母女的新闻也被提到公众视野,如短时间内被报道的亲生母亲扔女婴事件,部分网民也被气氛带动,讲述母女关系恶劣的亲身经历与类似的身边人身边事。受短期内失责母亲新闻报道与零碎、模糊的经历讲述等因素激发,网民从各类情绪和印象中匹配出与此次事件相关的信息协助自己作出判断,挂钩产生对本次女子辱骂母亲事件的潜意识投射。此时,又由于现有报道评判依据的缺少,公众对事件中谁是过错方的判断变得摇摆、不确定。
(网民热评 图源网络)
合理话题引导展现媒体力量
12月8号在多家媒体如@头条新闻 、@江西反邪教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在原先传播的博文基础上加入了“文明提醒:公共场所请注意公共秩序!家人之间请友善沟通!”的内容,积极对话题进行合理引导一定程度上使舆论焦点重回正轨,从公序良俗的大众共识角度切入,避免了情绪宣泄性的持续舆论表达。随着事件热度的消散,舆论也进入沉淀与衰退期。
公众与媒体共同的理性追寻之路
新媒体飞速发展下抢新闻、争热点、造冲突的报道屡见不鲜,追求点击率的新闻报道短期来看获得了大量社会关注,但也让媒体的专业性与信赖度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产生反噬现象。“不站队”表态引发大量认同本质上是网民抵制反转报道与追求理性的行为舆论表达,在公众追求理性思考、公正客观的观点表达之时,传播者更需要努力实现多维度、全面性地报道,树立权威有公信力的传播形象。在两者都往同一方向建立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舆论反转,才能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产生中肯的舆论表达。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