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日本 江歌 刘鑫 女留学生 留日女生 被杀 江秋莲 陈世峰
(图片来源《局面》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江歌遇害案”将于12月开庭,凶手陈世峰,即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已经被日本警方抓捕,而刘鑫迟迟没有面对媒体以及江歌的母亲。5月份,江歌的母亲在网上公开了刘鑫的个人信息,双方在网上发生隔空冲突。11月9日,专访栏目《局面》曝光了江歌母亲江秋莲与刘鑫首度见面的视频,再度引发社会关注。相关舆情量在11月13日达到顶峰。
一、事件回顾
二、传播分析
11月9日,新京报专访栏目《局面》发布采访刘鑫和江歌母亲的视频,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继微信公众号“东七门”11日发布《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和自媒体公众号“咪蒙”12日发表《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文章后舆论热度一路飙升。至13日《局面》栏目负责人王志安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讲述双方见面的始末,引发舆论大量转载,达到传播最高峰。公众对江歌在日室友刘鑫的指责也愈演愈烈,全民讨论呈现向网络暴力转向的势头。
在“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事件中,传播平台量排行前三的依次是微博、新闻、论坛。作为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一直以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信息交互快等特点成为舆论话题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在“日本留学生江歌案再起波澜”事件中也不例外。随着采访刘鑫和江歌母亲视频的发布,微博达人@鸾爷、媒体微博@澎湃新闻、大V@八组兔区爆料等各类别的微博用户一直持续不断地关注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引发大量网民转评,从而不断推进事件传播扩散。新闻以其客观性和公信力备受社会大众推崇,此次事件中,媒体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及其无可比拟的舆论引导力对事件进行持续性地深度报道。此外,论坛以发帖回帖的互动模式和强大的聚众能力,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事件发生后,“江歌吧”“刘鑫吧”等以此事件为主题的贴吧相继成立,网民得以更加方便的交流对此事件的看法。
三、倾向性分析
3.1 媒体报道分析
11月9日,在日本留学生江歌被害一年左右之际,新京报专访栏目《局面》发布的一段采访江歌母亲与刘鑫见面的视频再次引发了媒体与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其中,34%的媒体对视频中的采访内容及江歌母亲在网络中对刘鑫的冷漠态度进行抨击谴责进行关注,“搜狐网”报道称,被帮助者刘鑫及她的家人的所作所为让江歌母亲心寒,也刺痛了社会的敏感神经,致使江歌母亲激烈抨击并谴责刘鑫。28%的媒体探讨江歌案中的道义责任与法律责任,《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从江歌被害的一起普通法律案件,到如今变成了与江歌遇害有关联的刘鑫应承担什么责任的社会道德案件,公众应该从中学会区别悲剧事件中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17%的媒体梳理江歌遇害案始末,回顾2016年11月3日江歌遇害后案件发展的细节;15%的媒体从法律角度出发,呼吁网民不要对案件进行道德审判,《中国青年报》评论称,目前案件事实真相尚未清晰,责任还未认定,法院还没有开庭,不能靠舆论定案,更不能靠道德审判代替法律审判。
中国留学生江歌遇害一年后,媒体对于江歌母亲及涉事人刘鑫的采访,吸引网民关注,推动该案件“再起波澜”。针对江歌遇害案,她的室友刘鑫没有在案发时及时出手相助,也没有在案发后向警方第一时间提供凶手的相关信息材料,39%的网民对刘鑫的做法表示谴责,认为其自私、冷血的行为间接促进了江歌死亡。江歌为护室友惨遭杀害,案件发生后却遭刘鑫冷漠对待,26%的网民对于失去女儿的江歌母亲表示同情,对江歌的悲惨遭遇感到心痛惋惜。刘鑫长时间回避江歌母亲、对江歌遇害事件说法前后矛盾,甚至刘母对江母道出“你女儿命短”的话语,使得网民质疑刘鑫父母的人品,并讨论刘鑫的行为也反映出其家教的缺失,持此类观点的网民言论占18%。此外,江歌遇害案将于今年12月11日至15日审判,江歌母亲和志愿者发起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传播该签名活动的网民言论占11%。
由上图可知,在网络平台关于“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事件中,4.6%的网民发布原帖讨论该事件,对该事件进行传播及意见、观点、情绪的表达。刘鑫此次在公众中露面,其对待江歌案件的态度备受网民关注。针对该事件的原帖观点点燃更多网民情绪,95.4%的网民以转帖的方式进行传播,增强了话题的影响效果。
由上图可以看出,广东的网民对该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北京和山东。广东经济发达,各层面人群分布丰富,网民基数较大,居民之间网络交互较为频繁,因此,广东网民对此事关注度最高。人物专访栏目《局面》节目组对江歌母亲及刘鑫的采访使得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局面》由密集覆盖北京区域的纸媒《新京报》出品,故北京网民对本次访谈事件保持高度关注。该案件受害人江歌以及涉事人刘鑫均为山东青岛人,事发后刘鑫一直回避江歌母亲,为寻找刘鑫,江歌母亲曾在青岛即墨街头张贴传单,在当地反响强烈,故山东网民对该事件关注度较高。
通过对全网有关“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事件的言论进行情绪分析发现,针对刘鑫一家的负面情绪充斥各种舆论观点,关于“刘鑫自私险恶”“认为刘鑫应该受到惩罚”“刘鑫家人行为没有道德底线”等话题的负面言论占68.9%。在表达负面情绪之外,仍有18.1%关于该事件的正面言论,主要涉及“江歌善良正直”“希望案件早日水落石出”“鼓励江歌母亲坚强”等话题。13.0%言论体现出中立态度,通过分析“用舆论干预司法是否恰当”“事发时刘鑫的表现情有可原”等观点冷静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五、事件延伸
5.1 江歌母亲为何没有原谅刘鑫?
Ø 江歌因处理刘鑫与陈世峰情感纠葛而被害,且刘鑫在案发时“隐身”。
Ø 江歌母亲渴望见到刘鑫了解细节,刘鑫答应见面,但近300天没有露面。
Ø 江歌母亲认为刘鑫没有积极指控凶手陈世峰,以使其得到应有惩罚。
Ø 江母与刘鑫父母存在嫌隙,刘鑫父母一度认为江歌命短,与刘鑫无关。
5.2 刘鑫是受害者?
Ø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在事件再次发酵之际,面对网友的口诛笔伐,身处舆论漩涡的刘鑫与其家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Ø 道义上的“冷漠路人”:在好友因保护自己而被杀害时,刘鑫并没有遵循公众道德认知的做法——立即协助警方指认凶手,安抚好友家属的情绪,再向公众忏悔并许诺会赡养好友母亲。
5.3 江歌母亲发起万人签名有用吗?
Ø 案件发生在日本境内,需要按照日本法律处理。
Ø 根据日本法律,杀害3人才能被判处死刑,而陈世峰只杀害了1人。
Ø 陈世峰被日本驱逐回国之后,中国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Ø 虽然之前有过类似先例,但签名活动只会在社会上引起舆论影响,对判决结果影响不大。
5.4 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的背后
Ø 江歌案中的诸多“矛盾点”构建了强烈的互联网传播性
1. 刘鑫从案发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从避而不见到公开露面,从愿意配合到态度数次翻转,种种矛盾给了网友进行猜测与想象的空间;
2. 刘鑫以及刘鑫父母对江母的态度,莫名的敌意和急于脱身的说辞为传播话题度的快速扩大提供了条件。
Ø 自媒体平台的疯狂传播
1. 腾讯旗下公号“新闻哥”的《为闺蜜挡刀而死的江歌,你妈妈终于当面问了那个人:还有良心吗》成为舆论热潮中的首篇爆文;
2. 米未传媒旗下“东七门”的《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成为第二篇10万+热文;
3. 以咪蒙《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她刊《江歌,你替刘鑫去死的100天,她买了新包包做了新头发》为首的15篇推文纷纷跃居10万+的宝座,留言数量破万。
Ø 情绪比事实更有传播力
1. 江歌案之所以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交媒体中各种情绪的积累和爆发,情绪比事实真相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从而激起了网民的情绪。
2. 江歌案的许多媒体报道利用情绪煽动性因素,放大了案件中的各种情绪,加剧了舆论情绪的积累,于是公众的关注点便从案件事实本身转向了对个人行为的讨论甚至批判,理智在轮番的煽动下便彻底失去。
Ø 沉默的螺旋
网上对刘鑫的道德审判随处可见,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面对网民对刘鑫的批评狂潮,对刘鑫的支持者认为自己观点无人理会,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时,即使自己觉得没错也会保持沉默。如此,支持刘鑫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对其批评者的增势,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却逐渐沉默。
11月9日,一段江歌母亲和刘鑫见面的视频,让已过去一年的“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重回公众视野,江歌遇害后当事人刘鑫的冷漠态度与江歌母亲对其进行的谴责抨击经媒体披露,立即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
视频采访细节公开后,网民对当事人刘鑫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声讨,案件从一起江歌被害的法律案件,逐步变成了与江歌遇害有关联的刘鑫应承担什么责任的社会道德案件,网友们在愤怒的情绪之下拷问刘鑫人性中冷漠与自私。
舆论不能代替法律,所有的讨论也都应该基于基本的事实,而不是想象或者假定。刘鑫在这起恶性杀人事件中,有没有责任、责任几何、该不该被追究等等,还有待于法律最终确认,在这之前,任何预设都有待验证。而江歌母亲在后来公开刘鑫的个人资料,进而引发人肉和骚扰,显然与法律规则相违背。
法律或者任何力量都无法避免偶然性的悲剧,重点在于我们该如何区别一起悲剧事件中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事实上,很多人在法律上是无罪的,然而没有法律责任并不意味着没有道义责任。无论如何,在案件未被公开审判前,公众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先行审判,更不应该在真相未明之前要求当事人先谈道德、人性、宽容。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7年11月15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