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衢州的作揖礼在网络中引发广泛讨论,事情是这样的:
4月20日,浙江衢州各县(市、区)两会开幕,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这成为今年衢州各县(市、区)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月21日,衢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老师称,此举是“疫情下顺势继承传统文化”。作揖礼日常分共立、肃立、迎立三种,它不仅传承传统文化,在疫情期间也是非常合适的致礼,可以更好地保持一个距离。
4月21日,衢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吴明杨回应,作揖礼一方面是为避免疫情期间师生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是助推传统文化和“衢州有礼”品牌打造。
一场关于作揖礼是礼仪行为还是繁文缛节的讨论在网友之间争论开来。
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对事件热度趋势分析可见,舆情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21、4月23两日。
20日,@人民视频 发博【#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 学生:这是礼貌的距离】带动舆情热议,随后,@浙江团省委 @三衢教育 @青春绍兴 相继发布事件相关微博,关于作揖礼的讨论迅速激增。21日,@头条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接力发布【浙江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相关微博,舆论热度继续发酵。23日,@观察者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头条新闻 @新浪财经 发布#浙江衢州两会见面改行作揖礼#相关博文,舆情热度二次发酵。
“作揖”是古代社会交际中较为常见的礼节行为,已有数千年历史。衢江区所在的衢州,是孔氏南宗所在地,“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则是该市的宣传标语。舆论的发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一定联系,特别是近几年汉服文化的兴起,助推关于传统礼仪的讨论,公众的关注度无疑处在较高程度。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曾在《从衢州祭孔看国家的文化发展》一文中写道:文物古迹的修缮以及古代礼仪的恢复,都必须贯彻下去。针对网友“演戏”“没必要”“形式主义”的评论,他提出反对意见,“传统文化在恢复的过程中,总会有人感觉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礼仪不会过时。”邓立光说,推动文化复兴,需要民众尊重传统文化。在学校中推广,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对作揖礼持支持态度的网友表示:
中国的礼仪礼节,既历史悠久,又是最科学的表达方式:不触碰到对方,就可以表达敬意,以平等为基础,会让人感觉受到应有的尊重,礼仪,是站在“礼”的接受方的角度,表现的是对接受方的尊重,毕竟,“仪”就是做给对方看、让对方舒服的表面行为。近年来不断加温的汉服文化,也让很多人对恢复文化自信表现出了一定的期望之情。不少网友表示如此悠久又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更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另外,作揖礼能够体现尊师重教,一来学生表达了尊重老师之情,二来老师承受了这个礼,会更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作揖礼在当下不仅是礼仪的一种表现,还能避免因接触而互相传染,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问候的新表达方式。
对作揖礼持反对态度的网友表示:
搞作揖礼就是形式>实际,用在日常生活中实属没必要,是一种繁文缛节的体现。
有网友担心这种作揖礼,倡导者无论初心如何,推广开来,会流于形式,做个样子了事。另外,现代社会一切追求简单高效,繁琐的礼仪在日常交往中较难以推广开来。现代中国人普遍认为鞠躬是很严重的礼,复兴明显与大众生活脱节的礼仪,显然不切实际。有部分网友认为在疫情中要取代握手礼,可以用抱拳礼,头正,身直,简单高效,精神干练,适合各种场合,而且无论穿什么衣服都不会感到尴尬。另外,抱拳礼在中国虽然很少见于日常,但在很多场合都是常用礼仪,比如拜托人,拜年,感谢,武术等。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