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国人的集体记忆大抵还停留在1976年7月28日的河北唐山以及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近年来,虽然也发生过像四川雅安市芦山7.0级、云南鲁甸6.5级等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事件,但不管是震级大小还是波及范围都无法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相比拟。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时,地震再次“震痛”了国人的神经,在舆论场引发高度关注。
1. 直击灾情现场
截至8月12日,“8·8”九寨沟7.0级地震已致24人死亡,493人受伤(重伤45人),转移疏散游客、外来务工人员共计61500余人(含126名外国游客),临时安置群众23477人。目前,仍有5人失联。
新媒体时代,突发灾难事件的亲历者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散布消息,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危害程度,也会快速引起舆论界的反响。亲历者的特殊身份使他们的讲述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立场,更易于让人们感同身受。
数据来源:鹰眼全网监测
8月8日21时,九寨沟地震发生时,风景区正在演出汶川地震舞台剧,就在男演员高喊“小心,地震啦!”的时候,结果真的就地震了!演员意识到地震后火速撤离,现场一片混乱,但台下的观众还以为是特效……直至9日凌晨,武警官兵在演艺中心废墟下找到一名遇难者遗体,确认是九寨沟千古情演艺中心员工。
地震发生当晚,微博、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此事的讨论,从相关文章数量来看,8月8日已经有525篇;8月9日到达峰值,有30872篇。围绕该事件出现的热词有“九寨沟”、“遇难”、“安息”、“表演”等。
2. 开展应急救援
灾后救援工作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一环。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各部门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四川省水利厅、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兰州公安消防以及军队等纷纷连夜赶赴灾区,投入到救援当中。
截止8月11日15时,“九寨沟地震救援”相关微博约有107.75万条,从事件发展趋势来看,8月9日10:00-11:00微博数量最多,接近10万条,有关“地震救援”的舆论关注度达到峰值,@央视新闻成为关键传播节点。由上图可知,网民以正面情绪为主,占据93.9%;负面情绪仅为5.4%。可见,大多数网民对震后救援持积极态度,体现出了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心。
3. 媒体动态报道
媒体报道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地震发生后,相关新闻事实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媒体通过动态报道满足着网民的信息知情权,稳定着民众的恐慌心理。
由于地震发生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8月份正值旅游旺季。因此,地震发生后,网民心系着广大游客的安全。各省市抓紧排查、调度统计、核查本地出游人数,确保游客平安返回。
除此之外,“武汉一家人自驾游 父亲遇难前砸碎车窗推出孩子”引发众多网民转发和评论,不少网民表达悲痛之情,也有网民鼓励小孩子要坚强;“彻夜未眠的母女志愿者”获得众多网民点赞;朋友圈被救援现场“最美的逆行”照片刷屏。九寨沟地震事件热词有“志愿者”、“医院”、“病人”、“休息”等,灾难中的温情感动着舆论场。
4. 事实胜于谣言
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然而就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各地关于地震的谣言也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但是,这次九寨沟地震辟谣非常及时,有力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地震发生后,西安、郑州等地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出所谓“地震云”,表现出了“后知后觉”。而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称,云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云和地震没有关联。此外,“诈骗短信”、“发生洪水”、“景区被毁”等谣言同样被@中国之声、@头条新闻、@四川发布等“大V”以及普通网友像@英俊潇洒湿叔祖“截杀”。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使九寨沟地震未产生因谣言而起的舆情事件,舆论场中事实占了上风。
5. 舆情响应总结
在众多新媒体中,微博已经成为社会舆情事件的舆论策源地,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利用政务微博,政府部门汇集、发布信息,进行有效地舆论引导。在九寨沟地震中,庞大的用户群体、活跃的意见领袖、成熟的应用平台使政务新媒体@中国阿坝州发布舆情响应得当,表现可圈可点。
数据来源:鹰击微博舆情
截止8月12日18时,@中国阿坝州发布“8·8九寨沟地震”相关微博共计63条,其中转发5条。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国阿坝州发布立即作出响应,9日,@中国阿坝州发布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详细汇报,得到了网友的极大认可。@中国阿坝州发布对九寨沟地震的持续关注和信息实时公开,使其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占据了主动,避免了震后舆情灾害的发生。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