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关人理论的提出
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 这个概念,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 标准的信息才能进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 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二、把关人理论的实质
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不仅需要对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进行分析,还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
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备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播者特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当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索契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三、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新特点
(一)适用性
1、新媒体时代以网络的发展为代表,在网络盛行的年代里,信息具有重复性、 通俗性、内容浅显、甚至是恶俗的特征。如黄色新闻的泛滥,色情、暴力、犯罪 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流通具有快速性、便捷性、广泛性,但也具有极端性、 冲突性、群体性、情绪性和难控性。一条具有暴力的信息或舆论在传播时,如果没有把关人对其进行拦截、删除或整合的话,就极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暴力事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2、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网民的互动沟通能力,但同时也让一些网民的过激言辞得到了快速的传播,煽动了人民的情绪。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以及非法公关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有把关人对其进行把关,有效的制止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良信息,传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信息。
(二)新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体的把关提出了挑战,环境的变化并不意味者把关过程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把关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把关发生在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1、把关的作用弱化,难度增大
传统的把关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新媒体时代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加大传播的速度,扩大传播的范围。网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最大限度的传递信息,并能够大量的复制和转载。在数以万计的信息面前,一些不良的信息也会混在其中干扰受众,把关人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不能及时的将其剔除出来。同时把关环节缺乏“组织性”,这就使得把关的难度大大加大,弱化了把关的作用。
2、把关的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把关一般只是由新闻记者或编辑来进行把关,很少有网民的参与,政府也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把关。这是一种比较单一化的把关模式。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不仅有记者、编辑、政府、还有各大网站,不管是职业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有权利和义务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把关,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网民的自我把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把关的环节更加的严格与规范。
3、把关的标准市场化
把关的标准市场化主要是指把关的内容更倾向于民众的需求和媒体的收益,不再仅仅局限于充当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更注重媒体自身的发展。在市场化的前提下把关更多的是注重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这样才能吸引受众,获得更大的收益。
4、由事前把关转变为更多的事后把关
传统的把关更多的是注重事前把关,因为传统的把关人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对信息的传播更多的是采用事前把关。但随着网络的发展,把关人的地位和权力都有所下降,再加上网民自由度的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事前把关的难度大幅度的加大。因而,更多的采取事后把关,将那些正在传播的不良信息删除,阻止其继续传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把关人仍继续存在,只不过把关的方式和措施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坚信把关不会消失,只会更加的完善。
四、网络传播把关弱化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由于其载体的灵活性与速度即时性、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使得把关人的主体由原本的传统媒体逐渐泛化开来,从而导致网络新闻传播把关弱化的现象。
1、传播主体扩大化,传播模式网络化
这是由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和多元化传播主体决定的。在网络传播领域,从政府到组织机构、媒体、商业机构和个人,人人都有传播的渠道和权利,“麦克风”不再为传统媒体所独有,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把关权遭到分化。网络的快速、交叉、繁殖性传播造成了信息的急剧膨胀,要对海量信息快速进行筛选、编辑,给网络编辑的把关增添了难度。
2、非新闻行业人员流入,网编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编辑自身的媒介素养不高。传统媒体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数量少、业务精湛。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对网站编辑人员的需求日渐增长。诸多非专业网编上岗,自身的专业性严重不足,导致对新闻信息的把关能力严重弱化。
五、如何加强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
在互联网环境下,当媒体的力量弱化,个人得到更大的赋权,一方面网络信息环境变得更加多元而又丰富,另一方面把关的削弱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比如:信息泛滥,网络传播渠道的大量开放带来了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这就造成了大量雷同信息的重复传播,不利于受众接收更加精准的、优质的社会信息;虚假新闻,“把关”团队的专业性不足带来诸多问题,网站为追求点击率降低把 关标准,网站新闻质量良莠不齐,虚假新闻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加强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呢?
1、网络编辑的把关:
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把关人”,网络编辑应先提高自身的把关能力。第一,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其中包括新闻专业水平、知识素养以及网络技术。这要求网络编辑不仅具有准确的新闻判断力和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还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娴熟的网络制作技术。第二,谨记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作为 一名社会的信息传递者,网络编辑的职责不仅要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清朗的、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2、网民个人的把关:
作为网络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网民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自身的“把关”工作。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和接收信息时要提高辨别能力,能够排除重复信息、剔除虚假信息,做到优质接收、谨慎传播。在自身精通的领域,主动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发挥网络传播一员的积极作用,充当所在群体的“监督员“、“导航员”,致力于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3、政府政策的把关:
网络传播的诸多乱象,不仅仅源于人员的把关不足,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网络管理法规的硬性把关不仅是对网络编辑和网民把关的一种补充,更是一道强有力的关卡。因此,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媒体问责制,以及有效约束网络编辑、网民的传播行为成为重塑网络把关的重要一环。
参考资料: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