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教育舆情网络热点话题,帮助大家更好了解2021年教育行业相关舆情热点事件分析,本文挑选了2021年舆论关注度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教育行业相关舆情事件进行简要的分析,具体如下:
(注:上表为舆情声量排名前10的网络热点事件)
事件一:鄂尔多斯年薪60万招中小学教师
简介:近日,一则招聘信息让鄂尔多斯成为社会关注的舆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地处西部内陆的城市鄂尔多斯,打出了年薪60万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启事。此次发布招聘公告的学校,分别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根据公告,清华、北大毕业生,实行年薪制,签订3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50万元(税前);一次性签订6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60万元(税前)。
舆情分析: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在自媒体的带动之下,鄂尔多斯高薪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新闻在社交网络中迅速引发网民热议。高薪重金吸引毕业生,清华北大博士生应聘中小学老师的新闻此前就让网友感叹教育内卷是要开始了吗?那么对于此次鄂尔多斯年薪60万招中小学教师舆论反响如何呢?
阅读原文:鄂尔多斯年薪60万招中小学教师,网络热度及舆论反响分析
事件二: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发帖辱骂父亲
简介:近日,一段在西班牙上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其父亲的聊天纪录在网络中被不断传播,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着这位留学生和自己父亲因为生活费开销展开。留学生女儿嫌弃父亲给自己的钱太少,没法满足自己在西班牙的留学生活。据悉她每月花费1万块人民币,大约是1300多欧元。父亲这个月给了11000块钱,比约定1万块,还多了1000。但女儿认为钱还不够。父亲苦劝希望她节约,因为工资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女儿却坚持认为,自己只买了生活必需品。因为这点分歧,事后这名女子竟然在网上辱骂自己的父亲,“死妈的祁XX,用了50欧元就跟我大清早吵架,恶心XX玩意。
舆情分析:总体来看,网络舆论在全网众怒之下往较为深度的方向发展。 私人家庭事件进入公共领域,盲目网暴宣泄造成舆情多变不可控 对于这起因家人间的矛盾事件,因为聊天截图的扩散进入到公共视野,在舆论场内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尽管针对此事件网络舆论出现了较为理性的探讨和反思,但是基于此事件下部分网友因发泄情绪而产生的盲目网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事件的关注焦点出现转移。比如网暴她此前的种种行为、个人信息以及家长信息被扒的一览无余,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事件的舆情失焦。由此也可以看出,当私域内的事件进入到公共领域内之后,面对众多复杂多样的传播主体,以及各自的传播目的,事件舆情往往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事件本身的解决往往会造成困扰,而对于事件本身的社会性思考也会变得薄弱,最终导致事件变得一地鸡毛。
阅读原文: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发帖辱骂父亲,网络舆论的情绪宣泄及反思
事件三: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
简介:近日,#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引发热议。“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转入地下的学科类培训住家教师、一对一辅导等现象仍然存在,“保姆式家教”迅速受到追捧,在帮孩子辅导功课之余还教做家务。
舆情分析: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对于此次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相关信息的网络热度趋势情况来看,网民对于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教育相关情况较为关注和担忧。一方面对于孩子及家庭减负给予了肯定,另外一方面,对于高端住家教师是否会造成学生分层明显等方面的担忧也表达了一定的看法。
事件四:清华北大毕业生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
简介:每年的招聘旺季有关就业问题的新闻总会引发网民热议,这两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的事情,屡屡刷爆话题圈。一开始竞聘这些岗位的,只是清华北大本科应届毕业生。但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就业市场上,教师相关岗位的竞争异常激烈,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也开始竞聘相关的岗位,在舆论场中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网民关注,有表示支持的声音,认为教学质量可以再上新台阶,也有不少表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舆情分析: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对于关注#北大清华硕博争进中小学#相关新闻网民情感倾向来看,主要以负面情感为主,占比超过半数,达到了68%,其次为持正面态度、中立态度的网友,占比分别达到17%和15%。持负面态度的网民意见主要集中在认为受疫情及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大批教培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原计划加入教培行业的毕业生会大量考编、涌入学校,而部分地区学校的高薪福利政策也会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其中,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就业压力、35岁就业歧视、女性就业及生育歧视、延迟退休、工作性质及前景的不确定性而言,教师假期多、福利好、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行业的竞争,但是高端人才争相进入中小学,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衡,高端科研人才后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阅读原文:网络舆论如何看待北大清华硕博争进中小学?
事件五: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将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开展托管服务
简介:7月2日,北京市教委发布的通知显示,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将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开展托管服务。托管服务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适当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学生免收费用。各地暑假假期陆续开始,“带娃难”成为家长头疼的第一大问题。这一新措施的试点推行在网络上也引发网民热议。据北京市要求,托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同时,托管服务承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安全工作,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舆情分析:从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对该话题的网络热度进行监测分析,7月2日北京市教委发布这一则消息之后网络热度即呈直线增长,这一阶段的舆情传播主体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为主,网民积极参与该话题的互动促进了相关舆情的发酵及热度上升。此外,上海,湖北武汉,江苏南京、苏州,山东泰安,河南安阳等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暑期托管班政策,有学校将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量、教研创新等情况纳入教职工工作评价考核。
事件六:教育部要求学校开展性教育
简介:6月1日,新闻联播播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文件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教育部要求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新闻公布后,网民讨论热烈,相关话题下的网络舆论基本表现为支持态度,围绕这一规定相关内容以及学校性教育工作的实施的讨论也成为舆论的焦点。
舆情分析:在开展校园性教育上,需要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一部分成年人。部分家长、社会公众对此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这种局面是时候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建设来改观了。这次,《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很好地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规定。不少新闻案例已经提醒,一些家长都是等到孩子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可见伤,或者孩子的心灵已经遭受创伤并表现在行为上,才发现了问题。一定要认识到,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性侵害、性骚扰才是;再进一步说,性无知、性欺骗才是孩子们缺乏防卫意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的源头。
阅读原文:教育部要求学校开展性教育,明确要求严格规定获舆论支持
事件七:学生追车惜别凉山支教老师
简介:近日,四川凉山,一条山区学生追车惜别支教老师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据相关报道显示,视频是广西何女士在凉山支教离开时拍摄。何女士称,每次离开班里的学生都会跑出来追着送她,支教的这所学校是她因病去世朋友建立的39所希望学校之一,来支教是为了实现朋友和自己的心愿。
舆情分析:支教观点挖掘与优化探讨 “短暂本来就是自私,至少要呆一年吧。”在话题讨论区,有观点认为短期支教后的分离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此外,短期内更换老师的频率过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进度产生不良影响,将矛头指向了目前部分为了优化履历去短期支教的人群,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图新鲜、自私。 针对以上观点也有网民提出,不能过于道德绑架去支教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的老师,在短期支教背后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边远山区生活环境与工作待遇不相匹配留不下人、留不久老师的问题。要吸引有勇气有志向的高素质教师去到山区,不能光靠教师的个人力量、一腔热血,还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与保障作为底气,老师给山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的同时,也能养活自己与家人,边远山区教育问题才能得到较大改善。
阅读原文:学生追车惜别凉山支教老师,舆论伤感背后关注山区教育优化
事件八:某政法大学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
简介:近日,一份某政法大学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的警情通报引关注。通报称,该学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该学生按对方要求办理贷款,并将10万余元贷款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转款后对方要求继续贷款,学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9日,当地警方表示,嫌疑人正在抓捕中。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会妥善处理,不知道骗子的具体招数,学院在给被骗的学生做工作。
舆情分析:从网友热议词云来看,“博士、高学历”等词成为此事件中媒体吸引公众的主要手段;“保护隐私、谨慎”等主要代表了对于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如何有效得到保护的强烈诉求;“法制教育”代表了舆论关于加强防骗等法制宣传的呼吁;“校园贷、精准诈骗、手段狡猾”等词汇主要表达了当下诈骗手段多种多样,深入校园,使得更多在校学校深受其害。在博士被骗10余万元事件中,对于博士生学历的标签化、个人隐私信息泄漏、诈骗花样的不断更新升级、防骗宣传涵需加大力度与深度等问题成为舆论场上的主要声音。
事件九:2021年八省联考
简介:2021年是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与以往大多数省市采取的文理分科模式略有不同,今年湖南省、辽宁省、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重庆省、湖北省省市首次采取“3+1+2”新高考模式并在1月23日-25日进行考前模拟,所谓的“3+1+2”新高考模式就是三大主科语数外分数依旧是150分共450分,“1”是在物理和历史中必选一颗,分值100分,“2”就是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四科中任选两科,每科100分最终分数以赋分的形式给出。
舆情分析:此类突发舆情事件在历年教育热点事件中并不新奇,由于教育考试舆情事件社会关注度高,舆情突发性强,网民参与讨论积极,所以舆情发展常常呈爆发式增长。对此,在舆情监测与分析管理上,一方面需要加强媒体议程设置引导功能,帮助公众及时厘清教育考试中存在的疑难点,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教育舆情监测与分析,避免舆情朝着偏激化方向发展。
阅读原文:2021八省联考引发的网络舆论争议
事件十:北大保安成校长事件
简介: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多年前曾占据各大报纸版面,如今26年过去了,媒体的宣传报道方式也产生了巨变,张俊成近日再次进入网民视野,2015年创办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校长,向世人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逆袭传奇经历,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像自己一样,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其成长故事成为励志范本,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其经历。
舆情分析:“北大保安”逆袭成桃李满天下校长的成功案例,说明优质教育资源与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导向作用,从而更加激发网民对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有用论的教育思考,教育能够在改变命运的同时产生更高的社会价值。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也能看到很多网友“希望多宣传这种努力读书接受教育的正面安利,知识改变命运,九漏鱼不可取!”的呼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言论对于学子而言永不会过时。
阅读原文:北大保安成校长事件激发正面教育舆情舆论
相关文章推荐:2021年高考相关舆情热点事件回顾高考热点话题盘点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