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校园欺凌相关报道屡登热搜
近日,#学校出现学生欺凌情况将被问责#登上新闻热搜榜,受到舆论关注。《教育督导问责办法》9月1日起实施,《办法》明确存在以下等情形,应当予以问责:未按要求加强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存在超标超前培训、虚假宣传、超期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出现教师师德严重失范、学生欺凌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情况或重大负面舆情。
校园霸凌、校园欺凌事件屡屡登上各大新闻热榜,#15岁中考生霸凌室友并篡改其志愿# #北京朝阳区16岁男孩遭校园霸凌##14岁女孩在厕所被多人霸凌##女生遭欺凌68秒被打超40次#山西祁县校园霸凌事件:学生被10余人霸凌211天#等,艺人马思纯自曝曾遭校园暴力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在各大论坛、网站搜索关于校园霸凌的话题,会看到很多网友在那里,或匿名或公开的讲述自己曾遭霸凌的经历,在社会中引起极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霸凌、校园欺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校园霸凌者往往是少数人欺凌多数人,他们给被霸凌的人带来的是终身的伤害,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性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建议对校园霸凌单独立法 细化惩治标准
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问题再次拉入大众视野。2020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在提案中指出,很多校园霸凌行为在性质上极为恶劣,但伤害后果并没有到达伤残鉴定标准中轻伤或是重伤“量”的要求,也无法对其追责惩治。对此她建议,制定校园霸凌专项法律法规要更加细化惩治“量”的标准。李亚兰拟提交《关于校园霸凌立法的建议》,建议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单独立法,如《反校园霸凌法》或《惩治校园霸凌法》。首先是对校园霸凌行为作出明确界定认定标准,使校园霸凌与青少年犯罪、学生间嬉闹作出区分,使惩处有依据。其次是重新划定责任年龄,在刑责年龄的基础上,校园霸凌专项法律重点弥补对低龄霸凌行为的惩戒,可以采取依据年龄由大到小累计减轻惩罚程度等方式,涵盖对14周岁以下校园霸凌施暴者的惩治。最后是制定校园霸凌专项法律法规更加细化惩治“量”的标准。根据校园霸凌造成的不同行为后果做出规定,进而明确是司法、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还是由学校进行纪律惩戒、家长进行协商处理。(人民日报)
网络舆论倾向
校园霸凌、校园欺凌涉及身体伤害、语言伤害,被欺凌者遭受身体暴力伤害,甚至涉及生命安全问题,产生自卑心理在人生过程中影响深远,成为终生的心理创伤。从以往新闻报道来看,涉及全国多地区、多所学校,通常而言暴力情况较为严重,受害情况较为普遍,受欺凌时间普遍较长,难以寻找求助对象、个人无法应对处理被欺凌情况、对于施暴者追责难、学校通常难以发现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处置。那么对于校园霸凌、校园欺凌,网络舆论有哪些看法和担忧呢?
(词云来源: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
1、探讨引起校园欺凌的原因
校园霸凌的成因往往比较复杂,首先,处于少年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遇到事情往往易冲动,做事也相对不考虑后果。其次,由于破窗效应,当某个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而没有受到惩罚的时候,很容易会造成盲从行为。同样,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也反映了学校的管理疏忽,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部分孩子精神生活的发展及异状,导致老师在面对校园霸凌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制止和引导。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父母对于孩子教育在思想认识、行为、教育方法上仍需要继续提升。有些父母管理孩子强硬,态度严厉,方式简单粗暴,给孩子树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负面榜样和影响。学生缺乏科学的心理教育和引导,由于同学交往存在问题使内心积郁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不理智情感的冲动下,就可能通过暴力手段泄愤情绪。不少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为了使自己不被众人排挤,一些青少年被迫对那些本就受到孤立的同龄人施暴,这些被迫的施暴行为对双方都会造成心理伤害。
另外,在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也可以接触到暴力场面。
最后,现行相关惩戒机制不足,青少年犯罪有恃无恐,导致犯罪低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2、校园欺凌的后果及影响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难以平复的长期阴影,也使部分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对于欺凌者来言,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通常下降严重,畏惧学校,不愿意去上学。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
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校园欺凌难以发现的原因
学校管理缺位,在一些学校,霸凌现象被当做一般学生间的打打闹闹不被重视。面对校园欺凌,学校讳疾忌医,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而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做法。另外班主任的关注点是整个班级,很难落在某个同学的身上。在发现后难以开展调查并正确界定到底是打闹还是校园欺凌。最后,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后,能否如实向校方反映,追寻解决之道。
4、校园霸凌、欺凌的惩治、追责方面
校园欺凌行为本身是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处罚的。而对于被校园欺凌的人而言《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可以实施相关的保护。另外不少网友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该保护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者的相关行为对他人造成了极大的身体或者心理伤害,也应该入刑,受到法律严惩。
5、反校园霸凌相关政策落实方面
对于反校园霸凌、欺凌相关政策落实问题是舆论关注和讨论的重中之重,网民意见多集中在担心学校会因担心声誉问题而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遮盖或者漠视淡化处理,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压力和伤害。舆论认为学校应该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同时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另外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
6、尽早发现、尽量避免校园霸凌的出现
增加校园霸凌行为的防控与处置措施,明确学校应当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要求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学校也应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积极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议学校监控系统接入警方,视频监控故障从严处理。
家庭教育方面应重视: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学会和孩子成为朋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7、受到校园霸凌、欺凌后的求助渠道
面对校园欺凌,应向老师,父母求助,家长应该引起重视,与孩子坐下来,慢慢地引进这个话题,从孩子口中了解事情的原委,开导孩子,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觉得有依靠,不用惧怕。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应去学校,通过校方与欺凌者的家长进行沟通。老师要正确判断,分清楚同学之间是在玩闹还是正在校园欺凌。如果确认是校园欺凌,应加强对欺凌者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适当行动,另外安慰受欺凌者,做好开导工作,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和伤害升级。
8、关注孩子被校园欺凌后心理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的影响除了学业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在学业方面,许多学生因为遭到欺凌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学生情绪抑郁、焦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受欺凌者受到欺凌后,会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学校产生恐惧。其次,在个性发展方面,被欺凌者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状况,产生孤僻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受欺凌者在学校受到排挤后,人际交往会出现一定的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社会化障碍,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学校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保健和心理教师,经常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矫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