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某政法大学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的警情通报引关注。通报称,该学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该学生按对方要求办理贷款,并将10万余元贷款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转款后对方要求继续贷款,学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9日,当地警方表示,嫌疑人正在抓捕中。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会妥善处理,不知道骗子的具体招数,学院在给被骗的学生做工作。对于社会舆论提及“博士生也容易被骗”一说,该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随后,相关话题#中南财大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阅读达到2亿,在舆论场上引起不少的争议。
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的分析来看,博士被骗10万余元事件经历了两波舆情热度峰值。
3月9日,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在网络中被媒体广泛报道,其中,红星新闻18:37发布的【#中南财大博士生被骗10万余元# 学院: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一文获转评达到8000+,点赞18W+,传播层级达到3层,传播地域涉及北京、广东、四川、上海、江苏、湖北、山东等地区,对于知名高校博士生居然也会上当受骗损失十多万,舆论表达出了一定的好奇心和讽刺倾向的言语,同时,仇视高学历、书呆子的酸葡萄心理等言论也占据一定比例,舆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高学历受骗上,反而忽略了诈骗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舆论偏离倾向。
3月10日,澎湃新闻、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接力报道,另外南岔县人民检察院、蒙阴县人民检察院、金华公安、龙江检察、湖南高院、曲靖检察 等政法类官方账号相继加入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其中政务类博主多以防骗普法宣传、警示为主,助推舆情热度攀升至第二波峰值。
从网友热议词云来看,“博士、高学历”等词成为此事件中媒体吸引公众的主要手段;“保护隐私、谨慎”等主要代表了对于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如何有效得到保护的强烈诉求;“法制教育”代表了舆论关于加强防骗等法制宣传的呼吁;“校园贷、精准诈骗、手段狡猾”等词汇主要表达了当下诈骗手段多种多样,深入校园,使得更多在校学校深受其害。在博士被骗10余万元事件中,对于博士生学历的标签化、个人隐私信息泄漏、诈骗花样的不断更新升级、防骗宣传涵需加大力度与深度等问题成为舆论场上的主要声音。
博士学历标签化
在此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媒体在报道时着重强调博士被骗这一信息,把博士这一学历标签化,以此来突出高学历居然也会被诈骗损失钱财这一着力点,打破人们认知常规,以此吸引网友目光和好奇心。而舆论也被这一标签所吸引,部分网友认为对于博士这个层级来说,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作为学识渊博的代表群体,无论是在知识的累积还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见识、认知等方面相较于普通人而言,都更为精进和有深度,应该具有良好的是非、真假、对错的分辨能力,无论如何不应该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对于博士等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现实的错位上也提出了一定的担忧。虽然博士群体对理论研究有着很高的要求,从求学经历上而言,着实出类拔萃,可面对社会环境中的艰险和欺诈时,缺少防范意识与能力,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这种尴尬困境的形成,除却自身的问题以外,也与当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有一定错位有关。正如官方回应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弱点,即便是法学博士,也不会因为学了法律、成了博士就一定能避免这些问题。
个人隐私信息泄漏
由于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各类名目繁多的校园贷、小额代款的发展、各类APP的权限要求都使得个人身份证、住址、邮箱、手机号、通讯录等隐私信息的泄漏已经泛滥成灾。买房后各类装修、家具公司的推销电话,买车后各种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已经见怪不怪。买卖用户信息不当得利使得个人隐私保护变得难上加难,由此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能够轻易获得用户个人信息,有针对性的实施诈骗。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购物、生活便利的同时,所面对的是个人隐私信息泄漏,保护难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诈骗花样的不断更新升级
随着人们防骗意识的不断提高,诈骗的花样也在不断更新升级,骗子抓住人们担心征信信用问题而影响落户、工作、购房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制造骗局,从博士被骗事件中可以看出,不是因为骗局设计有多巧妙,也不是因为受害者有多缺乏防骗意识。而是在设计骗局的时候就已经勾勒出可能的受害者的“用户画像”,针对这些特征去拟定话术、创造出场的“角色”,这位博士会上当,并不意味他的高学历无用武之地,而仅仅因为他不偏不倚恰好落入骗子的算计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骗子利用的弱点,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遇不到专属的“私人订制”版骗局。
防骗宣传涵需加大力度与深度
此前,全国多地出现“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少在校及刚毕业学生“中招”,被骗金额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上半年,涉及“注销校园贷”骗局接近9.3万条。
近年来,各类新闻媒体和政务类帐号在宣传防骗、诈骗手段等方面不断努力,人们的防骗意识有所加强,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诈骗招数,防骗宣传还需不断加大力度。在防骗宣传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各类社交平台等多层面展开,深入校园和老年人等易上当受骗群体,加大防骗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被诈骗所暴露的教育短板也需要正视,不仅是学校风险意识、防范意识需要加强,要加强电信诈骗的宣传力度,学校和媒体应该向广大群众多普及电信诈骗常识与案例,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发现及辨别电信诈骗。家庭教育也要重视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教育,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必要的常识,建立理性的逻辑和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时代与技术不断发展,犯罪也在“与时俱进”,高科技犯罪不断涌现,公众也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接到任何涉及钱款的电话和消息时,切忌轻信他人的话,草率按照对方指示醒的和随意泄露隐私信息。而是要保持冷静,选择向官方的信息渠道求证确认信息真假,必要时也可以报警求助。
代表建议:提高校园网络诈骗犯罪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表示,当前,校园网络诈骗活动仍然高发频发,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校园环境相对闭塞、在信息方面不对称等,打着招聘兼职、组织活动等旗号实施诈骗活动,致使不少在校大学生蒙受损失。殷红梅代表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对打击校园网络诈骗活动继续狠抓不怠,并通过提高犯罪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代价,从而不敢犯罪、不想犯罪。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