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三段有关游客偷香蕉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舆论关注,随后事件不断反转和发酵,舆论关注衍化为舆论大战。
█ 网传一段视频,游客“偷”香蕉被打。视频中,当地村民手持砍刀与斧头打向一男性游客。
舆论:穷山恶水出刁民,站队男性游客。
█ 网传第二段视频,纹身男偷香蕉还持棍叫嚣。视频中,一纹身男子持棒球杆怒气冲冲的走向当地村民。
舆论:偷香蕉不成改抢劫,当地村民见义勇为。
█ 网传第三段视频,村民围殴游客。视频中,村民持砍刀与斧头砸车,并砍向男司机以及车内女性,车内有孩子。
舆论:
村民行为过激,一串香蕉引发的“血案”。
偷香蕉就是错了,孩子不该成为挡箭牌。
█ 纹身男子的妻子@陈晨_HANI 回应,无意冒犯,仅摘一串香蕉,曾协商归还或予以赔偿,未料村民却持械打人砸车。事件起初因语言不通导致误会,到后来却演变成了村民恶意伤人,随行的宝宝受到惊吓。(@陈晨_HANI 已更名为@月亮xww )
█ 网传车后备箱装满香蕉的照片。
█ @陈晨_HANI 回应照片系有人恶意捏造。另,网友对比视频及照片细节,证实照片不实。
█ 视频中带头打人者(网友称为“灵山大叔”)回应,村民制止男子偷香蕉,男子并未协商归还及赔偿,且男子态度恶劣并持棍威胁年近70的大叔,其打人行为是处于保护村民人身及财产安全考虑。因此事造成的负面影响致歉,会配合警方调查。
█ 起初,网传游客海南偷香蕉。
█ 既后,官方确认,事发广西。
█ 至今,@灵山公安 回应,事件调查中,纹身男子系游客,持棍属防卫行为,村民目前配合调查中,带头打人者是村干部。
舆情分析:伤人事件一向自带热度,本事件涉及“偷”、“殴打 ”、“东北人”等多个矛盾点,更是引起舆论关注。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信息的盲目传播,使事件不断复杂化,成为一场多方舆论战。截至5月2日,“偷香蕉”事件热度仍在持续。
本次事件的涉事方没有一个躲过舆论的枪口。“偷香蕉”男子被骂(他曾经是个王者)、灵山大叔被骂(这样的村官不多了)、东北人被骂(瑞典人口碑差)、键盘侠被骂(地域黑素质差),连灵山公安也被骂(不偏袒村民)。
吃瓜群众:苍天饶过谁......
@想和你在一起是真的:偷香蕉被逮现行,拿棒球棍威胁老人,被群殴实属活该。
@老老俞:带着孩子还去偷东西?还拿孩子当挡箭牌。
@文古wingo:只能说这个东北人素质很低!支持广西人!跑到广西去,这个东北人还装逼,这不就是找死。
-@欧也-:让别人吃亏时,没想起警察,自己吃亏时,想起警察了,自己讨的打怪别人?
@小泮泮要开心:不管是不是偷,可以打中年男子,但是视频看到也向他妻子砸过去了,这就不对了,还抱着孩子,起码孩子无辜呀。
@塞北53770:我认为是无意识之下犯了错,本应该协商赔钱解决,不至于砸车打人,既便有理也有损地方形象,对于一个到那里旅游的外地人何等悲惨,应该让打人者赔医疗费和当众道谦,让法律还一个公平吧。
@东方不正v587:不明白村民,如果对方愿意照价赔偿那就收下钱,如果对方不赔偿或者你不认赔偿那就直接报警得了。扯这么多干嘛,喊这么多人打一架解决问题?或者村民不想照价赔偿,偷一罚十?若是这种情况是不是有点过了。
@ST价值:停车割走种植在路边的香蕉??!这个通报,用词似乎偏袒小偷啊!我看了前面的视频,纹身哥偷了不认错,拿着铁棍要打人,后面被打了才报警。希望警方能秉公执法!
@放牛的鸭鸭:公安局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看看用的词就知道了,只是广大网友不买账。
@葡萄樹de枝子-:警察啊,不要和稀泥,花纹猪已经涉嫌抢劫!
@purple圆圆:我们东北人的脸都被这种人丢尽了。
@杨鹏琦:下次别说你是黑龙江人,真丢我们黑龙江人的脸。
外地网友骂东北人
@郑weiki:不是地域歧视,迁居或者旅游到海南的东北大妈收割当地农民种蔬菜时也是不含糊。
@反清复明爱黎明:新名词解释:偷,东北人称为“我寻思你们不要了呢”。
@小李飞刀的飞刀:“我寻思你不要了”、“我就尝尝味儿”、“我们那边没这玩意儿,我就摘下来看看”、“我这儿帮他收菜呢,不是偷”、“来来来,跟我干一下子”、“多少钱,你说,我买不就完了吗”。
@閒畔落花:地域黑没意思。心里层面觉得被打是活该,太嘚瑟,也很解气,这很正常。但法律层面确有防卫过当嫌疑,最后亦攻击车内其他人。一码归一码。
@尾声抱柱L:一条微博,炸出来多少地域狗,哪都有好人坏人,怎么感觉你们这群狗就在那拿着手机等那个地方出点负面新闻,直接就喷上了。
舆情分析: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今最强劲的信息传播渠道,热点事件的发生易形成舆论井喷现象。尤其是“标签化”严重的事件,一旦官方不及时、全面的通报,媒体又进行暗示性报道,情绪化舆论就会愈演愈烈。
过去,一说到地域歧视,人们就会想到河南人,很长一段时间,河南人都处在“地域歧视链”的最底层。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反映东北人劣迹的故事疯传,尤其是东北人偷东西的新闻频频爆出,黑东北人又成了潮流。
舆论分析:搜索“东北人偷”会联想出“东北人偷豆角”、“东北人偷苦瓜”,甚至还有“东北人偷遍三亚”。分析近三个月的数据,“东北人偷东西”的热度有多个高峰出现,本次“偷香蕉”事件使大量“东北人偷东西”视频及舆论集中出现,5月1日前后的热度高峰较此前更明显。“东北人”和“偷东西”在舆论影响下已经有了撇不开的干系。
“偷香蕉”事件从最初的打人砸车升级到地域歧视是典型网络舆论作用的体现。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发布者缺乏耐心,常在内容的论证上偷懒,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阅读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转化。公众无法直接看到真相,却又容易被盲动的情绪所绑架、传染,舆论不断发酵。
官方和媒体需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正确的引导舆论。官方应及时通报事件进展,满足公众知情的权利。媒体应不断报道事件的进展,不可为了博眼球误导公众。
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是公众的通病。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被夸大化和扩大化的信息影响,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因为某些个例产生地域黑有失偏颇,大家应该就事论事,理性探讨。不传谣,不信谣!
----------------------------- 分割线 --------------------------------
东北人在微博上有一个专用称谓--“瑞典人”。
2018年1月5日,@地下天鹅绒 发博称在电梯内劝吸烟男子将烟灭掉,男子操东北口音拒绝。微博发出后,引起大量网友评论,且多数谴责博主歧视东北人。3月10日,@地下天鹅绒 再次遇到电梯内吸烟的情况,微博中博主用瑞士口音代替,此后“瑞典口音”便成为“东北口音”的代名词,“瑞典人”也被用来形容“东北人”。
3月10日,“瑞典人/口音”成为新梗,且热度持续了3天。之后“瑞士人/口音”热度一直存在,偶尔还会有小高峰。直至4月28日,“偷香蕉”事件使“瑞典人/口音”再次形成热度高峰,且热度持续了5天+。
版权归蚁坊软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